申报"好事多磨" 历时3年中山终获批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政府网透露,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将广东省中山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批复要求,广东省及中山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保护好中山市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要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订严格的保护措施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成功,多年的努力与坚守在这一刻终于梦想成真。中山建制于公元1152年(南宋绍兴二十二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么多年的努力与坚持如今汇聚成了一个沉甸甸的荣誉。毋庸置疑的是,文化名城的申报与建设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这注定将成为中山一个值得铭记的节点,而在当下去珍视这座城市的努力显得格外有意义。
深厚文化底蕴与一座名城的坚持
2008年1月11日,中山市委、市政府召开文化名城建设动员大会发出了最强音———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从此,伟人故里街头小巷热议着这个共同的话题。
虽然事隔三年,但很多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建设文化名城的计划当时是作为中山市委的一号文件下发的,文件指出,中山从2008年起至“十一五”期末,投入100亿元以上的资金启动八大文化工程,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八大文化工程分别为:孙中山文化工程、历史文化工程、产业文化工程、民俗文化工程、公共文化工程、博爱文化工程、“三名”文化工程和生态文化工程。
一号文件与100亿元,如此高的规格和规模来打造文化名城的建设,足见中山市前瞻性的决策和矢志不渝的决心。根据有关媒体报道显示,中山当时原本计划“在2009年底前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争取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换言之,中山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好事多磨”,明显比此前的预计要晚了一年时间。然而,这份长久的等待并没有让中山停止文化名城建设的步伐。
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标志性事件
2008年中山文化名城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山市委、市政府将文化名城的打造定位为“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标志性事件”,提出中山将以此为契机通过文化大繁荣推动新一轮经济大发展。
当时有媒体发表评论,将这一标志性事件同800多年前中山行政区域概念出现、28年前中山撤县设市、23年前升格为地级市的意义相当。“文化名城”的高调打造被赋予了很高的期待和定位,“既是中山800多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全景式总结,也是中山向工业化后期过渡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战略部署和再提升。”
去年,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首次以省委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强省建设,汪洋同志专门听取了中山文化名城建设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努力实现中山市文化名城建设的进一步提速。7月,中山市在进一步加快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对加快建设的任务进行分解并抓好落实。
从提出进一步加快文化名城建设到现在,时间刚好是半年,伟人故里终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从历史和现实来讲,中山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链接
文化名片
【孙中山故居 翠亨村】
翠亨村是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翠亨村,五桂山三面环抱,面向珠江出海口。早在2007年6月,翠亨村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阜峰文塔】
阜峰文塔创建于1608年,坐落在石岐区烟墩山上,此塔一向被视为中山的象征。“阜峰文塔”也被称为“中山十景”。
【孙文纪念公园】
孙文纪念公园坐落在中山新十景“兴中缀锦”上。公园分为革命纪念区和综合游览区两个区域,设有孙中山先生铜像、喷水池以及松园、竹园、梅园等。
【五桂山生态保护区】
五桂山辖区内青山连绵、溪水常流、四季花香。五桂山区是广东省三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是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诞生、成长之地,已定为广东省的革命纪念地。
【中山温泉景区】
中山温泉宾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家中外合作旅游企业。中国第一家具有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就诞生在这里。邓小平同志也曾在这里留下了“不走回头路”的名言。
【中山咸水歌】
咸水歌发祥于中山市坦洲镇,这里曾经河道交错,水网纵横,是咸、淡水交汇的中心地带。坦洲居民旧称“疍民”,咸水歌正是当地渔民长期与大海咸水打交道,以广府方言演唱而成的渔歌,亦称“咸水叹”、“白话渔歌”。咸水歌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时,就已风行珠三角地区。此后,为调剂生活,增加村与村之间的友情,咸水歌逐渐成为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
【慈善万人行】
始于1988年的慈善万人行,是为了发扬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发展福利事业、造福社会而举行的。经过20余年的丰富积淀,已经成为中山市一年一度的新民俗活动,也成为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盛事。
【石岐乳鸽】
石岐盛产乳鸽,以体形大、肌肉饱满、肉质爽口而饮誉省港澳市场,石岐乳鸽色泽金黄,骨软味美,吃后齿颊留香,媲美“北京烤鸭”。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