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彦: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去推进未来艺术发展“第五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2010)”系列访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五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委 杨小彦


  “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发起于2006年,旨在对艺术界的艺术现象及市场状况进行年度性总结及展望。评选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公平、公正的评选方法,关注当下艺术市场发展状态的评选模式,使该活动成为众多媒体、艺术从业者及爱好者瞩目的焦点。“第五届 AAC艺术中国·年度(2010)影响力”评选将一如既往依托强大、权威的雅昌《中国艺术品数据库》,以学术建设为核心,以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记录中国艺术界进步与发展的脚印。


  作为第五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委,杨小彦发表艺术中国寄语……


  雅昌艺术网:您2010年印象最深刻的艺术事件是什么?


  杨小彦:2010年的艺术事件我觉得要联系2009年到2010年,如果把09年的事件也算起来的话,我觉得比较引起社会关注的应该是“‘暖冬’艺术家的维权”。因为它通过一种非常尖锐的和现实的方式,告诉我们当代艺术所推行的自我表达,或者是精神力量的表达有时候在现实面前真的会不重要,一旦我们面对一个非常坚硬的现实的时候,也许面对就会提供一个机会,帮我们思考艺术的社会价值,所以它延伸出来的思考是让我们深思的,尤其是当代艺术已经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之后重新考虑自我价值是必要的。


  雅昌艺术网:2010年您自己的主要活动是哪些?


  杨小彦:我不算是一个很活跃的人,对于我来讲,可能我自己比较关注也许跟我有关,但其实我觉得也很值得有关,就是张大力的“第二历史”的展览,张大力的“第二历史展览”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当然我在后面推动,但是这个展览就是一个成熟的展览,在国内是第一次公开在一个国家级别的公共美术馆展出,而且展出的第二天,广州的《羊城晚报》是头版头条,来告诉我们过去的历史可能还有什么东西被掩藏着,这个展览我想很好。


  另外引起一些争论的展览还是比较尤其的,比如吕澎的“改造历史”,重要的可能还不在于它是否很成功,而在于它引起争论,我觉得某种意义上如此争论可能比所谓的单纯的成功更重要。


  雅昌艺术网:您个人今年有什么计划或者是期待?


  杨小彦:我今年的打算是我个人几年来一直关注珠三角的整个状况,包括历史、文化,这一块非常重要,所以我今天有机会倒是很想就这个主题做一个综合性的展览,因为我觉得必须把艺术展览放在一个文化的结构当中它的价值才能显现,单纯的艺术展好像没有这种概念,我今年希望有机会想推进一下这块,因为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问题不再是地域问题,它一定是全球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中心。


  雅昌艺术网:每届艺术中国也都有一个口号,这次的口号定为“总结过去,继往开来”。对这个口号您怎么理解?


  杨小彦:这是一个永远正确的主题,正是因为永远正确才是对的。我觉得08年经济危机以后,整个全球秩序都也一个新的拐点,这个拐点到了七年更加明显。如果说之前按照吕澎的说法,当代艺术还在争取某种合法性,今天似乎当代艺术所要求的不是这个东西。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第一个,我觉得还是要对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正面的肯定,这种正面的看法显示了它今天的作用,不是它对社会的介入和社会的批判,因为中国现在还是一个转型国家,本身也面对很多精神上的问题需要充实,所以今后我觉得希望“艺术中国”能够推动这个时期的思考,让人们更冷静地面对已经取得成就的艺术和用一种更加虚怀若谷的态度去推进未来的艺术发展。


  雅昌艺术网:去年我们推出了“艺术家公益榜”。关于这个活动,您觉得它的长远意义在哪里?对该活动您有哪些希望和建议?


  杨小彦:艺术家参与公益活动,首先我百分之百赞成的,但是我希望避免出现两个不好的倾向:第一个倾向就是无形中成为一个国于道德化的裁判台,来让那些艺术家在这方面产生一种公益竞争,因为公益是费心的,是自愿的,如果产生一种竞争或者是过度地偏向于道德的裁判不太好,还是要让人们用一种事业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事情,这是第一个倾向;


  第二个倾向,2008年“5·12地震”之后,在灾难面前的一些做法,因为艺术是一种无声的视觉,就是出名很重要,我的意思就是说在大灾面前,艺术家慎重使用,像我们又碰到一个日本巨大的地震,艺术家当然要有公益的情怀面对人类的灾难,但是面对的时候对自己的名声要小心,否则借灾难进一步扬名应该受到批判,而不应该赞扬,如果能够防止的话,我还是觉得艺术家的公益活动的推广应该是很重要的。


  雅昌艺术网:对于“艺术中国”的评选,您有什么希望和建议,寄语?


  杨小彦:我希望“艺术中国”的评选,如果说能否带出一些更广泛的、更尖锐的问题,这个可能比评选表面还要好,也就是说 通过评选如果能够展示出一些问题,有所争论,远比仅仅是评选要好。


  雅昌艺术网:谢谢!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