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诞将成为一种文化遗产
广州处于中国南方,古时候已是向外交流的重要交通枢纽。广州黄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在历代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清代,是外经济交往唯一开放的关口。广州与世界的紧密联系,便是传扬菠萝诞民俗文化的优势。民俗具有传承性和播布性的特点,其中播布性在和平环境当中表现为“关注-采借-置入-传播”的线型模式。如近几年,广州“波罗诞”千年庙会成为了广州民俗文化节的一部分。大型仿古祭海仪式表演,以波罗鸡等民俗方阵表演为烘托,以人龙参拜、交替唱颂为亮点,融合了广东特色吹打乐的精华,再现古代朝拜南海神的盛况,迎来了30万参观人次,其中不少为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菠萝诞通过菠萝诞庙会使海外侨胞关注,以侨胞为载体,通过“采借——置入”的方式,传播到东南亚,或者更远的地方。利用广州天然有利的地理位置,向外推广,让菠萝诞走到国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关注菠萝诞,让海外华人也过上菠萝诞,从而激起人们制作菠萝诞工艺品的兴趣,培养更多菠萝诞工艺的接班人,至少可以让菠萝诞在工艺品制作传承上得到延续,菠萝诞在民间的生存多一分力量。
日前,省、市多位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专家齐聚一堂,为充分挖掘南海神庙的历史文化价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出谋划策。黄埔区委书记陈小钢表示,“波罗诞”庙会开幕式上盛大的祭海仪式今后每年将进行一次,而每个周末市民和游客也将可以欣赏到“缩微”的祭海演出。据悉,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已经获得中国节庆标志性奖项的“节庆中华奖”最佳公众参与奖的初评提名,已成功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王元林表示:“南海神庙的发展重要的是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是它是古代国家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其丰富的祭祀文化在国家礼制中和中外交通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志文接着这个话题说:“南海神庙是本土的,更是国际的。历史上外地、外国的海员来到黄埔都喜欢到这里拜祭南海神,因此南海神庙完全可以考虑每年举行一些办类似‘国际海员节’的活动,吸引全世界的海员来此,拜祭目前供奉在庙里的‘波罗神’,从而让南海神庙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高小康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要努力提升广州市民对“波罗诞”的认同度。旅游包装开发方面要突出自身特色,包括民俗表演、工艺品、食品等都需要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菠萝诞民俗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的一种审美观念,如此珍贵的乞巧文化,我们必须加以保护,这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确定菠萝诞民俗文化在传承的具体做法。在拯救菠萝诞的过程当中,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扶持是必须的。让菠萝诞重生,最重要的是培养传承人。要让菠萝诞文化活在民众生活中,一代一代人传承下午,扎根在民间,生生不息。首先积极扶持菠萝诞手工制品老艺人向新一代年轻艺人的传承。政府必须投入资金,建立菠萝诞手工制品艺人经济保护机制,确保民间艺人在研究开发和传承上的经济来源,保障民间艺人传承的必要开资;建立菠萝诞手工制品艺人激励机制,对能够带徒传艺的艺人,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不仅是对艺人自身的艺术手艺的肯定,更重要是起向导作用,体现政府保护菠萝诞的鲜明态度,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菠萝诞手工制品老艺人把毕生所学传授到新一代人的同时,政府还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把菠萝诞文化带进学校课堂,编写有关菠萝诞的教材,把菠萝诞艺术融入教学当中。此外,必须纠正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一个民俗的消逝或更替,处理社会的发展和民俗心理的变迁之外,就民俗本身而言,就取决于它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具体可感事像是否能激发人们不同的审美机能。因此必须转换主体意识的修养,注重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转换,让学生们认为传统是美,而不是土。让民众认为菠萝诞为善为美,把菠萝诞文化当作一种理想去追求,让学生成人自立以后继续以菠萝诞手工作为职业。因此,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让菠萝诞重新在民众心中扎根,另外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建立民俗博物馆,推广普及读物,从而增强我国民众对民俗的认识和民俗保护意识。2005年中韩争夺“端午祭”、川剧“变脸”濒临灭绝等情况看来,我国广大人民不但没有正确认识到我国民俗的由来风俗以及内在蕴含,更加缺少对民俗的保护意识。借鉴“端午祭”和“变脸”的教训,我们应当为我们的菠萝诞建立博物馆,向市民免费派发普及读物。展览馆里运用先进的电脑技术还原旧时菠萝诞的风采,展示今天菠萝诞的盛况;普及读物不但向市民介绍我国菠萝诞的由来、传说、各地风俗习惯,也介绍中国乞巧与日本七夕的分别,以免再次出现中韩争夺“端午祭”的闹剧。展览馆和普及读物的最终目的,是提醒人们需要保护我们珍贵民俗,不能等到菠萝诞民俗面临灭绝的时候才被动作出补救措施,更加不能等到菠萝诞真正灭亡之时才作出慨叹。
第三,商业的运作,在处处商机展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也能使菠萝诞的重生获得一条出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注册相关“菠萝诞”文化品牌商标,利用商业运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运用所得资金培养传承人、建立展览馆和编写普及读物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资和保护互相结合,双管齐下,让菠萝诞发展与流传多一份动力。同时,在菠萝诞来临之际,各大小商家也利用菠萝诞的盛况,作出各种各样以菠萝诞为名义的销售活动,又提醒着市民菠萝诞的到来。不管这种做法对菠萝诞的保护和传承是否带来好处,但在某程度上唤醒菠萝诞在民众心中的记忆,大大增加菠萝诞的“知名度”。
最后,社会发展到今天,网络成了一个最好最有效的展示平台,网络文化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上网已成为了人们一种时尚。在网上开设“博物馆”、“文化中心”、“文化论坛”等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站点,把网络作为一个宣传传统文化的阵地,让传统文化随着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最重要的是,上网是青少年热衷的一种娱乐方式,在网站上设置滚动图片或视频(如菠萝诞盛会的录象,菠萝鸡、菠萝粽子的制作等),引起他们的兴趣,这种灵活的宣传方式,比单纯的纸面或口头宣传更有效果。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原有的农业社会状态下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来自现代化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从保护身边的传统文化做起,使更多像菠萝诞一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关注,得到发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是建设社会和谐文化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以“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目的和意义。
由广州黄埔的菠萝诞民俗,经过时代的洗礼,由古时候的盛行,近现代的衰败,到今天的基本恢复古时状况,在传承上久经波折,最终需要重新寻觅一条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生存之道。拯救菠萝诞民俗,不仅成为民俗学者的研究重点,也是全社会民众所关心的话题。我们不但要珍惜宝贵的传统文化,亦要在珍惜当中,亲身参与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