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媳发帖寻人收藏姥姥婚床

  龙虎网讯  在南京成贤街92号的居民住宅楼里,有一张民国时期的婚床。这张婚床是蒋菊芳老太太的宝贝,从结婚到两年前去世的74年时间里,蒋菊芳与这张床几乎没有分开过。近日,蒋菊芳的外孙媳妇在网上发帖,希望有人收藏此婚床。

  精致木床完好无损

  记者来到成贤街92号,看到了这个精致的婚床。婚床是纯手工雕刻,长约2米,宽1.4米,床边三周是镂空装饰,镂花的床围不高,大概80厘米,床头和床尾的部分镶嵌着两面椭圆形的大镜子。床的四角有四根柱子支撑,顶上可承载头盘,头盘的雕饰非常精致。其左中右三个位置,分别镶嵌着三面小镜子。头盘中央的小圆镜子顶端,是精心雕琢的两只玩绣球的狮子。床的中央很结实,躺在上边软软的,至今完好无损。整个木床的各结构之间用木楔连接,无一个铁钉。

  近80年的婚床经历“坎坷”

  “这张精致的婚床有近80年的历史了。”说起这张床,蒋菊芳的女儿潘华璋讲起了当年的故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潘家经商发达,是浙江临海一带的大户人家,在迎娶我母亲之前,我父亲亲手打造了此婚床。”结婚几年后,蒋菊芳的丈夫外出做生意,留下蒋菊芳和年仅两岁的女儿在潘家大院里相依为命。

  战乱时期,一个孤寡女人带个孩子独自生存,“后来我们家族逐渐败落,为了求生存,妈妈变卖了家中的首饰、柜子、橱子,但是她从来没动过这张床的任何念头。”

  解放后,长大了的潘华璋到合肥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于是把妈妈从临海接到南京来。为了让妈妈安心,她把母亲念念不忘的这张床也用卡车拉了过来。说起当时的拖运场景,潘华璋记忆犹新:“当时大概是1960年,出差时,单位的同事们一起帮忙,把床拆成五部分,把镜子用纸张等安全包裹起来,才顺利运到南京。

  潘教授家早已搬入新家,此婚床在旧家闲置了一年多,现在由于要卖掉旧房子,没有地方放此婚床,所以决定寻找收藏爱好者来收留。“这张婚床很好看,民国时期保留到现在,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我们不是为了要卖多少钱,只是不舍得扔掉,所以给它另寻东家。”潘华璋说。

  记者把婚床的照片拿给南京林业大学古典家具与红木工艺研究所吕九芳所长鉴别,吕教授说:“从整个婚床的造型来看,此婚床属于架子床的一种,是民国时期的流行款式。说到民国时期的文物家具管理,吕教授说:“现在随着时代变更,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老家具由于个头太大,无法搬进新房子,导致很多具有收藏价值的文物家具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

  见习记者 李冲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