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博看辛亥文物:保存孙中山唯一一次录音
辛卯年新春,浙江省博物馆在武林馆区“越地长歌”展区,向公众展出一些珍贵的馆藏辛亥文物。
明亮的展厅里,一纸字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上书:“章太炎之墓”5个篆字。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革命家、思想家。他写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当时家喻户晓。他反对维新,主张革命,因此触怒了清廷,流亡至日本,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1910年任光复会会长,成为光复会的思想领袖。字轴旁的说明文字介绍,这是章太炎自己手书的。章太炎为何要自题墓碑?
博物馆讲解员向我们讲起了百年前那段血雨腥风的往事。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章太炎不避杀身之祸,只身入京,面诟袁世凯包藏祸心,遭到囚禁。期间,袁世凯威逼利诱,希望在当时颇有社会影响的章先生为他捧场“劝进”。章太炎写下“速死”两个大字贴在墙上,以示绝不屈服。
1915年10月,章太炎撰《终制》一文,以明朝开国宰相刘伯温自叹,并且自题了这纸内容极简的墓碑,一并邮寄给友人杜志远,托他在青田刘伯温墓附近觅地,以容死后安葬。一年后,袁世凯暴毙,章太炎才得以生还。站在一旁的一位参观者听完工作人员的解说后说,怪不得这幅字看着十分熟悉,原来西湖南屏山北麓的章太炎墓,墓碑上的题刻正是按照这幅字所刻。
《浙江潮》、《民报》、《中国女报》……这些曾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刊物,如今早已泛黄、残缺,安静地躺在透明的玻璃柜内。辛亥革命时,许多志士纷纷创办刊物宣扬新思想。《浙江潮》共出12期,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它依赖民间自建的发行网络,很快风行海内外。
鲁迅先生积极支持《浙江潮》,每期都寄给亲友阅读,他的第一批作品《斯巴达之魂》等,就发表于《浙江潮》。《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二字为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著名的“三民主义”就诞生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浙博展出的这份创刊号当年先后印刷6次,是影响极大的刊物。《中国女报》由秋瑾创办并任主编,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宣扬妇女解放,虽然仅出过两期,但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后因秋瑾遇害,就此停刊,因此更显这份文物的弥足珍贵。
百年将过,辛亥硝烟已散,但走进浙江博物馆,沧桑的历史迎面而来。放眼展厅,几件特殊的展品,各自诉说着不一样的辛亥故事。
一只杯腹印金色楷字“凯旋纪念中华民国元年二月日朱瑞赠”。这是纪念浙军自南京凯旋的瓷杯。朱瑞是辛亥革命杭州光复起义军首领之一。江浙联军进攻南京期间,任浙军支队的支队长。1912年8月,任浙江都督兼民政长。
一张录制于1924年的老式粗纹胶木唱片,上面印有孙中山先生的头像。这是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录音、留声。当时孙中山先生应刚创办不久的上海《中国晚报》之请录制,旨在尝试利用近代科学来宣传政治主张,唤起民众。他在讲话的最后低沉地呼唤:“大家要警醒!警醒!”
秦歧农绘的《西泠悲秋图》,是秋瑾在绍兴遇害后,秋瑾的生前挚友吴芝瑛约请秦歧农所作,以为纪念。画面以杭州西泠桥畔秋瑾墓为主题,后附1904年秋瑾给吴芝瑛的兰帖,末尾有吴芝瑛等诗跋,记载收葬秋瑾经过等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革命志士如秋瑾、徐锡麟、章太炎等亲笔所书的信函、墨迹;女报发行所招牌;军用钞票、爱国公债券等。这些文物,穿越百年风云,带我们走进那段不会被遗忘的历史……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