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陶瓷艺术:错位的审美
冯 林
中国瓷业在历史上曾数次达到颠峰,并成为后人引以为傲的历史丰碑。然而,近年来,陶瓷艺术的审美几乎处于错位或倒退的状态,伪传统陶瓷艺术四处狂舞。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经历着种种曲折,原因就是物质化的审美正逐步取代精神与物质双重领域的价值标准。在国内诸多媒介与平台上,伪传统陶瓷艺术链条上种种文字和声音如迷雾般笼罩,诸多群体成为利益链上的一环,物质化的审美惯性最终成为禁锢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阻力。
当今中国的艺术陶瓷领域布满了水墨画与油画作品的陶瓷复制品,这些人工制品实际上是一种“伪传统陶瓷艺术”。与之相对应,反映时代人文面貌与状态的当代陶瓷艺术发展非常缓慢。可以看出,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质化的审美。
这既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诸多苦难紧密相关,也是现实中浮躁心态的体现。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农业经济与仕而优的价值观念在诸多的朝代更迭过程中,其所携带的物质化的审美似乎也成为了一个传统,它集中体现在对官爵、财富、长生的畸恋中,福、禄、寿、喜这4个字从文化层面上伪装了那份畸恋。
放眼“伪传统陶瓷艺术”制造者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个群体近乎疯狂的抄袭、照搬、嫁接着各类艺术家的水墨画、油画、装饰画,仿古陶瓷艺术与伪传统陶瓷艺术两者本质上的区别与所显现的社会意义是很明晰的,但在贪欲的驱使下,不断有人在故意混淆这些概念以达到浑水摸鱼的目的,由此揭示出伪传统陶瓷艺术的功利性与消费性。伪传统陶瓷艺术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体的自由与尊严,严重阻碍着人们审美价值的提升与艺术创造的发展,更可怕的是造成了物质化审美价值体系的蔓延与沿袭。
萦绕在国民脑海中的“中国陶瓷”好似不过如此,千百年来的审美一度异化至此,审美陷入消费性、功利性的重复。其所具有的功利性与消费性,在急功近利的漩涡中,群体只注重交易的结果而忽视事物的发展过程。功利性的普遍存在,形成了对个体独创性与创造力刻意忽略的定律,为抄袭和剽窃他人的成果做好了舆论基础。
纵观当代陶瓷艺术与伪传统陶瓷艺术所反馈出的讯息,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终究替代不了思维,更替代不了艺术创作。透过各种工业化、机械化产品大量泛滥的现状,可以感受到最珍贵的情感在消失。一方面我们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在远离唯美与自然,虽然这也是事物两面性的凸现。这更加说明了陶瓷艺术的规范化,替代不了审美的多元化,复制品替代不了原作,机械也永远代替不了手艺。本土的历史、人情世故与独特的传达无可替代,最为重要的,是个体的独立思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