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安门到地安门,中间缺失什么应该补上?

  作者:邓线平


  北京城中轴线九座门,如今独缺地安门。根据北京市的文物事业发展初步规划,未来5年,这条被称做京城精髓的中轴线将得到整体整治,冲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了重现中轴线秩序,1955年被拆除的地安门复建提上日程(南方都市报2011年3月8日)。新闻叙述语调是兴奋的,因为又一座古城门重建,显出文化气象。有人看到的却是拆除与重建的历史过程,这之间有一种缺失,怎么也兴奋不起来。


  拆除与重建,中国在不断演示着同一段故事。有的故事延续的时间长一点,有的故事短一点。拆除的时候,有一千种理由,拆除的人总显得理直气壮。重建的时候,有一万种理由,重建的人总显得底气十足。假如双方都有充分理由,那么最没有理由的是建筑缺失的这一段时间,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建筑为什么会缺失这一段时间呢?实在值得人深思。只有思考清楚了这一段,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人们才不会讲述同一段故事。讲述的人还兀自带着一种兴奋。


  拆除也好,重建也好,用现在流行的话是,在某一时间点总是带来GDP上升的。也许这是根本的原因,使得拆除的人和重建的人都显得理直气壮。但最新的理论表明,GDP上升了,未必人的幸福感增强,未必人的价值就提升了。从拆除与重建的GDP理论看,恰恰相反,拆除与重建,说起来简单,中间经过多少人的痛苦思考与追求,多少人在其中付出了代价,这是难以估量的,但这不碍GDP数值的上升。


  象地安门这样历史建筑的拆除与重建,中间还缺少起码的对历史的尊重。历史延续这么长时间,总有它存在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在冲动的人们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冲动的人以为,自己抓住了时间的发辫,可以任意甩练,殊不知,他自己就处于历史之中。甩练时间的发辫,无异于抓住自己的头发上升,无论如何这是不可能的。但冲动就是冲动,做了就是做了,只是后来人给他买单。


  地安门的重建,不可能完全复原到原来的位置和样式了,即使重建起来,也不可能有同样的文化意味。这说明,历史总是在前进的,以它独有的方式。从地安门到地安门,中间缺什么,还不能以一种简单的方式下论断。缺文化?这是我们一般的反应,不是,拆除的时候是以文化名义,重建的时候也是以文化的名义。缺GDP?也不是,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一说。


  缺的应该是理论。只有理论,才能把历史与现实统一起来。只有理论,才能把GDP与人的福祉联系起来。地安门拆除的时候,有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双方都有理论支持。真理的真正力量在于以理服人,如果相反观点的双方能耐心坐下来,听对方说完,把理论阐述清楚,争论很快就会有结果。事实总是,有一方不耐烦地听另一方陈述,完全听不进对方的理由。从而误解了历史,把自己也误解进去了。


  历史反复重演,我们要补上尊重知识这一课。现在提科学发展观,不单纯讲GDP,但真正理解其意义的官员又有多少。于是,经常看到,今年拆桥,明年把它建起来,拆了路又把它修好,期间GDP是上升了,但老百姓受苦了。拆路拆桥是小拆,拆历史建筑是大拆,不管小拆大拆,其意味差不多,都是缺乏基本的理论素养。缺乏理论素养不要紧,要紧的是肯学习,听得进别人的声音,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