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林:制作文玩乐无穷

  我小时候住在苏州嘉余坊,那地方当时是苏城的古典文化集中地,附近有苏州评弹团、怡园、文物商店、石刻篆刻作坊、古旧书店,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光顾的地方,有时常常流连忘返。

  我从小喜爱绘画,以临摹连环画为乐事。我中学就读于金太史巷市二中,这里以培养学生绘画特长全市有名,我在这里进行了很专业系统的训练(主要是素描石膏人物写生)。这是我艺术人生的启蒙时期。

  后来我就考入苏州工艺技校,这是“文革”后苏州首届工艺美术学校,当时我很喜欢做手工,就选择了雕刻班,学的主要是素描、人物泥塑、西洋雕刻,老师梁君美是一位雕塑造诣很深的雕刻教授,我在她的指导下学到了有关雕塑方面的技艺。1981年毕业后进入苏州红木雕刻厂当一名技术工人。当时我几乎什么都做,花板、立雕、盒子、红木、黄杨木。做雕刻工人虽然很苦很累,但这段时期对我非常重要,造就了我的手工能力,又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性格。1985年我有幸拜当时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为师,接受他的现场指导与教诲,并经常临制他的根雕、小摆件。为他别具匠心的构思、出神入化的雕技所折服,这对我的雕刻成长意义非常重大。

  我在他身上总结出学到了两点东西:一是创作设计要有匠心,只有独特的构思才是创作好的作品之根本。二是表现要灵活多变,生动传神,切忌雷同千人一面形凝呆滞。

  1990年厂里成立专门搞新产品开发的式样组,我结合自己的创作特点,制作了一些以人物、山水、花卉为题材的笔筒、搁笔、镇纸之类的文玩用品。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与摸索,我终于确定自己主攻方向雕刻制作文玩。这几年我制作的立雕、浮雕、浅刻笔筒、搁笔、镇纸、对联等,颇受欢迎。我制作的黄杨木雕山水人物笔筒,采用薄意浮雕与镂空雕,丰富了层次,将动静结合,现已包浆很厚,古韵很浓。另一件紫檀插屏,画面选自沈周的《山谷幽人》,我在刀法上追求刀痕轻重转折之韵味,在素雅中显示了层次。此两件为我的得意之作。

  1999年我创立了个人木雕工作室, 2009年我在苏州桃花坞开办苏式文玩工作室, 2010年在苏州拙政园苑外园开办入墨轩苏式文玩工作室,专业从事文玩小件雕刻制作,这成为我生活中的赏心乐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