囯博“复兴之路”展:反对蒋美商约连环画画面诙谐

  ■主题:复兴之路展


  ■地址:国家博物馆


  ■特点:展示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浴血拼搏的艰辛历程


  2011年3月,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完成,成为了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复兴之路》是国家博物馆开馆之展,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复兴浴血拼搏的艰辛历程。展览分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个部分,通过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近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间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艰辛拼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走过的光辉历程。


  《复兴之路》的这次布展,多处采用新技术手段,将多媒体与展陈相结合,更加强了表现力,带给观者更强烈的视觉震撼。出口处还设有触摸手写电子留言屏,将观者的感受和留言直观地呈现,增加了国家博物馆的亲和力。


  现在我们撷取展览中的亮点文物,和这次展陈中新增的部分文物,让读者先睹为快。


  ■林则徐上奏道光皇帝虎门销烟奏折


  在中国近代史中,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重要事件,《复兴之路》展览通过大量实物和图片向公众展示这段历史。展柜中这件林则徐向清廷报告销烟经过的奏折,既是虎门销烟的历史见证,也是《复兴之路》展览的一大亮点。这份奏折是林则徐于道光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1839年7月5日),上奏道光帝,六月十八日,道光帝阅后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知道了。”透过展柜的玻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奏折上的文字和道光帝的朱批。


  道光帝统治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末期。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其生产的大量商品急需倾销,而中国正是英国的潜在市场。然而清廷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英国向中国倾销其工业产品。不仅如此,中国对英贸易每年都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资产阶级丧心病狂地用鸦片冲击中国的贸易市场,以获取不义之财。由于鸦片大量输入引起白银外流,使清廷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更为严重的是鸦片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道光帝听从林则徐的建议,决心禁烟,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收缴英、美等国鸦片。林则徐查封烟馆,逮捕烟贩,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销烟,共销毁鸦片两百多万斤。虎门销烟的胜利,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它展示出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上海公共租界界碑碑心


  展览中展出了一件厚重的展品——上海公共租界界碑碑心,碑心为铁质,碑心文字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英文,下部是中文,从文字中我们可知,此界碑是清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1899年5月8日),上海公共租界扩张后所立的界碑。


  上海公共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12月,英国领事强行与上海道台在外滩划定了英国租界的界限,开启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的先例。1848年,美国亦在虹口地区建立美租界。为了加强对租界的殖民统治和扩充租界范围,1854年7月,英、法、美三国决定在租界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此后上海工部局逐渐发展为拥有警察、法院、监狱的行政机构,在租界内建立起国中之国。然而,美英两国贪婪之心不死,1899年5月,又胁迫清政府同意其大规模扩张上海公共租界面积,扩展后的租界面积达33503亩。《复兴之路》展览中展出的这块界碑,即是当年所立之界碑。


  ■孙中山在广州行医时使用的显微镜镜头


  孙中山在广州行医时用过的显微镜镜头,是《复兴之路》展览新增的展品。孙中山是中国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他在从事救国事业之前,曾经有过一段学医、行医的经历,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孙中山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孙中山学生时代一心想寻求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道路。当时孙中山认为学医可以救国救民,于是 20 岁时到广州开始了学医生涯。孙中山在学医期间,不仅刻苦攻读医学,还广泛学习中国经史与西方各国军事、政治、历史、物理、农学等多方面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孙中山热切向往美、法等国的共和革命,立志要推翻卖国、专制的清政府。在广州学医一年后,孙中山又转到香港继续深造。学成毕业后,孙中山在广州、澳门等地免费行医赠药,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孙中山利用行医掩护他的民主革命活动,逐渐他的事业从治病救人转到救国救亡的道路上,终于在 1911 年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复兴之路》展览展出孙中山行医时的展品,更具意义。


´,´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员卒业证书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员卒业证书,也是《复兴之路》展览新增展品。从这张卒业证书中我们可知,这是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一日颁发给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贾伯涛的。


  黄埔军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成立于1924 年。这所学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见证。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并对新学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了23期。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中名将辈出,战功显赫,影响极为深远。


  这张卒业证书的主人贾伯涛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贾伯涛1924年春经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入第一期第三队学习,毕业后走上救国救亡的道路。他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是闽浙赣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指挥官。1943年8月,被授予陆军少将。1946年起任武汉行辕(后改为武汉行营)政务处中将处长,华中“剿总”政务委员会办公厅秘书长。1949年辞职,同年9月在香港通电起义。1978年10月病逝。


  ■中国最早的动力纺织机模型


  展厅中有一台中国最早的动力纺织机模型,分外引人注意。这是一台动力头道粗纱机,1894年英国制造,为华盛纺织总局原有设备之一,是我国现存使用最早的动力纺织机器。


  华盛纺织总局前身是建于1890年的上海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棉纺厂。这家纺织厂建成之初吸收公款及商股共一百万两,拥有530台织布机,雇用工人4000名。然而投产不久就于1893年9月不慎失火焚毁。1894年,盛宣怀奉李鸿章之命在原址重建,改名“华盛纺织总局”。新建成的工厂规模大大超越以前,这台纺织机也是在当时购置的,那时华盛纺织总局加上裕源纱厂和华新纺织总厂的纱锭,使上海拥有了近十万枚纱锭,约占当时全国的76%。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的钳制,华盛纺织总局难以维持,后又改名为“又新”、“集成”、“三新”,终于在1931年,因亏损被汇丰银行收购。后几经转手,机器归申新纺织公司。


  ■反对蒋美商约连环画


  展厅中有一个展柜吸引了很多参观者。只见展柜中有一幅连环画,画面诙谐,令人捧腹。很多参观者奇怪,这里怎么会有小孩子喜欢的连环画?经过讲解员的讲解,大家才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连环画,而是揭露国民党政府出卖中国主权,与美国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简称中美商约)的连环画。1946年11月,国民党政府为了发动内战,取得美国政府的支持与援助,同美国签订中美商约。根据此条约,美国获得在中国内地旅行、经商、开矿、航海等大量主权,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可耻的卖国条约。


  我们可以看到连环画分为八个部分,通过卡通画面,从美国在华享有治外法权、开放内河航运、开放中国领空、全中国领土均向美国人开放、美国向中国倾销商品、开办工厂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破产、工人失业等方面,揭露了蒋介石出卖中国主权的罪行,指出中美商约是蒋介石出卖中国老百姓的卖身契,号召大家奋起反抗。


        ■用多媒体半景画衬托渡江战役先锋船


  国博此次布展《复兴之路》,陈列形式相应做了较大调整,展示手段丰富多彩是此次陈列修改的亮点。这组渡江战役多媒体半景画文物组合就是其中突出的亮点,通过渡江半景画与渡江大船等珍贵文物为展示重点,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我们看到的这艘木帆船被称为“渡江先锋船”。1949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安徽巢县钓鱼乡张孝华、张友香父子驾驶自家木帆船,冒着枪林弹雨,将26名解放军战士最先运到长江南岸。望着眼前的木帆船和渡江战役的半景画,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


  ■武汉钢铁公司为纪念一号高炉出铁献给毛泽东的一号高炉浮雕


  展厅中一件铸造精良的展品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这件展品为铁质,是1958年9月,武钢献给毛泽东的一号高炉浮雕。展品上部是五颗五角星和中国共产党标志,两边是飞起的和平鸽,下部是武钢一号高炉。浮雕上大红的喜字透着一股喜气,浮雕两侧有两行红色的小字,写着:“武汉钢铁公司全体职工献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讲解员介绍这件展品是此次展览新增加的展品。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5年10月建立,1958年9月13 日正式投产。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而这一天,毛主席亲临武钢视察并观看出铁的全过程。武钢一号高炉是世界第一流的高炉,它日产量可出生铁两千吨以上,其生产能力在当时已经超过英美,站在世界高炉的前列。


  ■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


  展厅中一件不起眼的展品,引起了很多参观者的关注,这是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这部手摇计算机是上海通用牌(第34695号),201型。


  这部手摇计算机初看像部老式按键电话机,但是您知道嘛,这部其貌不扬的计算机为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立下了汗马功劳。1961年初,原子弹研制工作到了计算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阶段。在邓稼先、周光召、彭桓武等带领下,用这部手摇计算机和半自动计算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和九次大规模试验,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美国进行原子弹、氢弹研制的时候,具有美国氢弹之父之称的泰勒曾经说过,在研制原子弹、氢弹中有一座不可逾越的计算高山,如果不解决计算问题,就无法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当年美国研制原子弹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而中国没有先进的设备,但是中国的科学家凭借智慧和艰苦努力,使用简陋的手摇计算机克服了原子弹的计算问题,为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基础。望着眼前的这件展品,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联合国有关机构颁发给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的维和奖章


  展柜中这件联合国有关机构颁发给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的维和奖章,是此次展览的新增展品。这枚小小的奖章,凝结着中国维和部队的多少辛劳和汗水,同时它也是联合国对中国维和工作的肯定。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在海地的八个月时间里,承担了高危地区定点驻守、联合武装巡逻、设卡盘查、要人警卫、重要场所守护及大规模游行警戒监控等多类勤务,先后参加了海地首都太子港地区“惊雷”行动、“闪电之夜”抓捕等50多项急难险重任务,为改善太子港地区的安全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出色表现受到了联合国和海地各界的高度评价,全体队员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并在任务区九支维和警察防暴队中唯一获得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警察总部总警监颁发的嘉奖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其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中国的骄傲”。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