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发现明代石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市保单位“学步桥”北约125米处的北关街东侧发现一方题字石刻,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石刻已被倾倒于一条正在施工的南北向暖气沟槽内,部分已被翻出的土堆掩埋。
  
  从所开挖地槽的断面可见用鹅卵石铺砌的基址。经实测,基址南距学步桥121米,卵石基础长10.5米、厚1.3米,宽度不详。据当地老人回忆及查阅档案资料可知,这里原为玉皇阁旧址,由于历史原因1956年将其拆除,石刻或许就是当时作为废弃物埋入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该石刻为青石,呈横长方形,长91厘米、宽51厘米、厚27厘米,表面打磨光滑,其余为经粗略加工的毛面,表面正中镌刻楷体“雉堞保障”四个大字,落款为“赐进士第知邯郸县事赵祳基建”、“崇祯二年五月念七日大吉立”。显然为嵌入门洞上方或某墙体内的扁额题记。
  
  “雉堞”又称垛口,是指筑于城墙顶部外侧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当外敌来犯时,作为掩护守城将士之用,这里应泛指城墙或城池。原北关街心的“玉皇阁”及其南侧的“学步桥”,南距古邯郸城北门仅200~300米左右,是由北向南进入古城的交通要冲,所谓“雉堞保障”,自然是针对当时邯郸城池的防护与保障而言的。
  
  目前已知现存同类石刻两方,另一方藏于丛台公园“邯郸碑林”内,正中为“三辅锁钥”四字,落款与本次发现的石刻完全相同,据此可知两方石刻同为明末“崇祯二年五月念七日”、“赐进士第知邯郸县事赵祳基”所立,且很可能为同一建筑上所遗留。
  
  据《邯郸县志》及相关史料记载,明代邯郸城始建于洪武年间,成化年间向南北稍加外扩;正德年间,再加修揖,设六门;嘉靖年间扩城并改六门为四门;隆庆年间对城墙及城门再作修缮。崇祯年间,则未见修补城池的记载,但作为局部较小规模的修缮,抑或修筑城池附近某建筑屏障,并由时任知县赵祳基题额,以示功德,也是符合常理的。因此,两块石刻很可能系明末邯郸城小规模修缮或修建某建筑屏障时所刻,这自然对研究邯郸古城的维修或其防护设施的修筑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河北省文物局  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王红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