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寿阳粗瓷拯救者的尴尬(图)
“卖了吧?”“不能!”
“收藏下去?”“太难!”
眼前的岳生云,不像一个曾拥有500余万家产的富翁。事实上,他也已不是富翁,用他的话说,自己充其量,是个拥有众多先人遗产的“精神富翁”。
岳生云是寿阳县朝阳镇大东垴村人,做过木工,办过企业,包过工程。1999年起,外人看来已是相当富足的他,开始将自己多年的积累,用来收藏寿阳特有的老窑瓷“段王瓷”,并数度寻找瓷窑遗址,拜会尚健在的烧瓷师傅们,以期拯救寿阳本地陶瓷,弘扬地域文化。
“如果不是改行,我最少已是三五千万元的富翁了吧?”岳生云自嘲地对记者说。但如今,他不得不守着家中的万余件瓷器,用妻子幸苦做买卖赚的钱继续着自己的事业:收购瓷器、雇人看家、复原古物。
一座富裕而贫穷的“城堡”
光滑洁白的碗底,一只栩栩如生的蝙蝠展翅欲飞。顺着碗底四面散开,到折沿的海碗边,是画工精美的兰草纹。碗外壁,则是悄然绽放的写意菊花……2月24日,走进位于寿阳县朝阳镇荣家垴村的“生云粗瓷博物馆”,记者立即被岳生云手中把玩的一只清代青花菊花纹海碗吸引。宋朝的黑釉玉壶春瓶,明代的锤墙器,清代的青花携琴访友纹瓶、三狮戏球纹对瓶、双龙戏珠云纹瓶,民国时期的将军罐,在他曲曲折折的近十个房间组成的博物馆里,听岳生云讲述着一件件瓷器藏品的年代、特点,记者眼前如同出现了山西古瓷窑的千年炉火……
山西本土民窑瓷器众多,特色非常鲜明,而寿阳一带的瓷器,以出产于平舒乡段王村的“段王瓷”最为著名。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山西已出现许多瓷窑,即使是宋代名窑之一的定窑,虽位于河北,但该窑系却以山西窑厂最多。到明清时期,我省的瓷窑更是遍布各地,寿阳段王瓷久负盛名。
岳生云今年53岁,出生于寿阳县朝阳镇大东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99年,一次晋中市举办的庆祝澳门回归的书法展上,岳生云意外听藏界人士谈起段王瓷。当时,那位行家忧心忡忡:“段王瓷产于寿阳、盛于寿阳,是代表山西陶瓷的一朵奇葩,但珍品多被榆次、太原乃至省外、国外的人士收藏。”
当时,岳生云已经历了从木匠“升级”到企业家,是一位身家百万的包工头。听着行家的话,身为寿阳人的岳生云心有不甘,“寿阳的宝贝应该留在寿阳啊!”此后十余年,他从业余收购,到舍弃工程,将自己的近500万元资产全部用于万余件段王瓷收藏,最终建起了这个家庭博物馆。
一份即将消逝的宝贵遗产
2月24日,在岳生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段王村。这个明清时期闻名海内外的乡村,至今随处都能看到陶瓷的足迹:一处处院墙,墙头大多会用废弃的瓷罐、陶瓮点缀装饰。村里许多的住户家,桌前、屋内,总会有一两件瓷器。
曾经繁荣的瓷器之乡背后,是即将消逝的“段王瓷”及制瓷技艺。村子周边,一度百余家瓷厂争相生产的局面,在这儿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村里最后一家瓷厂,也在落魄凋零中苦撑30多年后,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关张。“我尽管经济有限,还可以设法抢救回购瓷器,破败的窑址和流传多年的技术,却不是谁想、谁有钱抢救,就能抢救得了的。现在,民间尚在的技师们,最小的也已七十多岁。未来二十年后,他们可能就再无一位能健在了。可怕的是,这些老技师们,至今没有收过一位徒弟。”岳生云说起这些,满脸忧虑。他的身后,一处土墙上,一圈围着的全是废弃和半废弃的瓷器,无声地诉说着“段王瓷”的无奈。
瓷窑已成昨日,技师们尚存多少,也是未知。拯救寿阳陶瓷,看来不是凭借着手中的几百万元,就能做到的。一连几天的寝食难安后,岳生云自费租车,沿着段王一带的村庄和家户,寻访遗址和老技师们。
今年72岁的卢俊德,是岳生云连续一周的寻访后,确认的第一位烧瓷老技师。卢俊德1958年进入瓷器行业时,是公私合营后的私人老字号“德和茂”,后更名为寿阳县地方国营陶瓷厂。卢俊德介绍,他年少时,段王村一带,瓷厂最多时达到百余家,每家的工人多则数百人,少则三五十人。但他参加工作时,当地的瓷器作坊已所剩无几。
采料、碾料、运泥、泡泥、揉泥、制坯、上釉、画工、开浅、装窑……陶瓷的烧制,需要众多的程序,卢俊德所做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两项。那些天,不论刮风下雨,卢俊德都陪着岳生云爬山过河,走村串巷。三个多月的忙碌,他们硬是从周边的村庄,寻访到十多名健在的制瓷老人们。
今年75岁的老技师孟保光说:官窑瓷器往往是毛坯做成放干后,再在上面作画。段王瓷的产品主要面向民间,因此做法上,往往不等瓷坯干透,便上釉、着色。烧制上,在温度、次数上也均有不同……正是因为如此,“段王瓷”才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
在岳生云、卢俊德、孟保光等人不断寻访下,段王一带的11名老技师先后被找到。孟保光等表示,根据他们多方打听来的消息,加上上世纪90年代在瓷厂呆过的杂工,现在当地能找到的师傅们,不足40人。而实际掌握段王瓷烧制技术的,均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已不足20人,“可以肯定,再过二十年,真正掌握段王瓷技术的人就再找不到了。”
一封至今没有落地的申请
2010年,考虑到个人力量有限,以及保护、储存瓷器的需要,岳生云开始向当地有关部门写申请,呼吁抢救寿阳陶瓷,建馆收藏古物,并力所能及地恢复古窑遗址。
一年多来,岳生云频频地出入寿阳县委、县政府。在外人看来性格有些死板的他,甚至掌握了何时哪位县主要领导在,哪位领导乘坐哪辆车,哪位领导需要通过秘书找、哪位需要直接去见等。但他递出去的申请,至今没有得到明确回音。
采访中,岳生云谈到,看到他的艰难,一些朋友心疼,主动联系了一些老板,希望将万余件收藏整体出让,自己落得清净。但岳生云明确表示,他不是为钱,如果非到出手的一天,他宁愿全部无偿捐献给县里,也不出售。“生云粗瓷博物馆”名声大了,晋中市包括周边一些县市的领导也纷纷来参观。看到他的艰难,某县领导提出,由他们县提供地皮、经费,将整个博物馆迁往他们那里。对此优厚条件,岳生云只是摇头,“离开了寿阳,段王瓷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啦。”
2010年,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七个部局联合发文,鼓励“各地要切实解决民办博物馆的馆舍与经费保障问题。”对此,寿阳县委宣传部长潘晓林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岳生云精神可嘉,我们也在通过各种努力,使寿阳陶瓷得到最好的保护,并力所能及地设法帮助他解决包括建博物馆用地、部分资金等难题。但具体如何支持他,用什么来支持,还需要等研究后做决定。”
面对岳生云的执著,寿阳县委书记王继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寿阳陶瓷,是一方厚重文化的积淀和集中体现,我们会很好地保护,并力所能及地对抢救陶瓷给予最大的支持。”“人间万事匆匆过,蓦地回眸倍感伤。土洞人勤多作古,瓷窑器美半沧桑。偶寻残片推年代,细揩泥巴论短长。堂前照影留鸿爪,姑将晚霁颂残阳。”这是岳生云为抢救陶瓷,写的一首《段王访古》。字里行间,记者看到的是他十余年拯救寿阳瓷器的艰辛、执著,以及一丝无法言说的无奈。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