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交通银行·时代杯”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入围作品展昨日开幕

2010“交通银行·时代杯”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入围作品展昨日开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代美术馆3月3日讯) 继2010“交通银行?时代杯”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之后, 2010“交通银行·时代杯”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入围作品展作为我馆“时代杯”系列活动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于昨日揭幕。本次展览由北京时代美术馆、中国写实画派主办,山东省美术馆、西安美术馆、吉林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协办,缤纷传媒、华谊兄弟、华熙乐茂、图兰多等企事业单位支持。此展览属“交通银行·时代杯”系列活动中的第二个大型艺术作品展,共计展出“时代杯”复评中86位入围艺术家的110多件作品。其中油画作品107件、雕塑作品7件。

开幕当天,时代美术馆执行馆长高文漪,写实画派翁伟、忻东旺、王沂东、袁正阳、王宏剑等艺术家以及交通银行领导等嘉宾均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相关讲话。此次展览作为2010“交通银行·时代杯”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的延续部分,与上次展览有着相同的宗旨和学术倡导。关注和支持中国青年写实艺术的发展是北京时代美术馆所坚持的展览方向之一,对今天青年写实艺术的引导和青年写实艺术家的挖掘也是我馆长期进行的一项工作。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11年3月20日。

北京时代美术馆 宣传部

2011年03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要什么样的写实油画?
--代  序
邵大箴
写实油画源自于欧洲的古典传统,几百年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与趣味的改变,它的精神内涵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20世纪以来,写实绘画受到前卫艺术的挑战,面临严峻的形势。虽然如此,写实油画仍然是人们欣赏的一种艺术样式,因为它仍然能够承载人们的精神诉求,传达当代人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当然,它的形式语言以至技术、材质也由此出现了许多革新。写实油画的这段经历,它的生存状况,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因为这是属于艺术规律范畴方面的问题,不仅对于我们探讨人类艺术前景会有所帮助,而且有益于我们研究写实油画艺术语言本身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人们之所以需要艺术,不仅是为了赏心悦目和娱乐消遣,而是出自表达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至于用何种手段创作艺术,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人们的选择,受制于客观环境和其时人们主观的认识。这样的选择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含有偶然的因素。弃旧图新是人类的天性,对艺术形式也不例外。人们总是期待艺术表现语言有所变化,不希望停留在一种样式、一种面貌上。此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物极必反这一事物变化的规律,也是人们艺术欣赏趣味绕不开的一个“怪圈”。古今中外艺术的面貌,变化是根本的。而艺术传达人的真实感情这一点,不变又是根本的,还有人性本质的稳定性也是根本的。这样说来,一切艺术门类、样式总是处在变与不变之间。艺术面貌的变化与其他事物一样,有渐变,有突变,波澜起伏,形成人类精神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写实油画,在20世纪西方各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遭遇。这是由各国各地区人们的审美需求所决定了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写实艺术在欧洲式微,却在中国受到人们的赞赏与欢迎,有人为之推波助澜,固然是其中的原因,但起决定的因素是中国当时社会变革需要从写实艺术中得到助力。人们失望于文人画家们沉湎于自我小天地和陈陈相因的复古风,寄希望于写实的艺术反映社会现实,反映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寄希望于艺术走向大众,为多数人欣赏,以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变革的热情。近几十年来,西方艺术家和大众之所以割不断写实绘画的情结,与对前卫艺术过分推崇观念、抛弃绘画形式美感的失望心情有关。人们越来越相信,用心、眼与手配合的绘画直接地表达人的真切感情,是别的方式和手段不能替代的,有永恒的价值。
今天,艺术多元的观念在中国已深入人心,写实油画在多元的格局中占有自己的位置。它不仅是中国美术教育所必需的手段,而且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样式,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中国艺术家们正在乐此不疲地研究西方油画的各种表现技巧以及它们传达的文化观念,而且还在探讨如何在写实油画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神与技巧,使中国写实油画艺术散发出更灿烂的光彩。中国写实油画已经得到世界艺坛的关注,它未来的光明前景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时代杯.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的学术主旨是提倡正大刚健的人文价值取向,强调表现深刻、独特的本土人文经验,并关注绘画的语言的创新,这些都非常重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我们需要的正是有人文精神和艺术品格的写实油画。写实是手段,只有手段承载健康的精神内容才是它的价值所在。

写实当代
赵力

20世纪以来的中国,经历了从衰落到复兴的漫长过程。以此为背景的中国美术,既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变革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主调,创新是中国当代美术的旋律,于是在社会思想和文化形态的激烈碰撞之下,中国的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多元。
在20世纪以来的美术风云中,“写实”无疑成为了中国画坛的时代主流。“写实”在中国,经过如李铁夫、李毅士、李超士和徐悲鸿、颜文梁等两代“留学生”的主动选择,经过抗日战争的八年烽火硝烟,经过新中国初期的民族化探索,经过50年代引进苏联模式后的有益尝试,经过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拨乱反正,经过90年代多元化的个性发展,经过进入新世纪以来艺术家们的执着与坚守,仍然在当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另一方面,对于艺术个体的创作而言,实际上既没有“新”与“旧”之别,也没有“时流”与“旁支”之分,或许正如西方的哲人们所言,“艺术创作的价值标准只有好与坏”。那什么是好的艺术创作呢?就是那些真诚的创作、发自内心的创作以及表达自己观点的创作。从表面上来看,“写实”往往容易被人们与“过去”、甚至是“过去的过去”的艺术联系起来,因此也往往被人轻视而划归为“传统”的范畴,然而正是那些充满热情、表达勇气、张扬个性、关注当代的写实性创作,既证明了写实的坚实的过去,同时又反映了写实的坚实的现在。
当代的写实性创作,除了追求完美的绘画原则以吸引公众的审美欣赏之外,也逐渐超离绘画形式和题材描述等技法层面的思考,发展为观念思辨的探索方向。90年代以来所谓的“新写实”、“观念写实”、“后写实”等的提出,绝非“新瓶装旧酒”式的花样翻新,着眼的更多是观念的拓展创新,于是这些写实性的创作,也就不再是学院围墙内的技法训练,也就不再是画室中的孤芳自赏,而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关键段落和历史贡献。现阶段的写实性创作,在基于90年代的成就而加强观念表达的同时,还针对于人云亦云、浮躁激进的当下语境,侧重的是人文关怀和文化思考的创作维向,提倡的是真诚和朴素的情感抒发,这无疑也成为了写实性创作积极介入当代的独特方式。
当形式转变为观念,这是艺术思考的深化和提升;当观念转变为方式,则是艺术思考的日常化和具体化。而写实的当代化面相,则不仅得益于卓然成家的艺术家们的创造,更立基于年青一代的拓展新创。年青一代的艺术创作,最擅长的是真切的表达,最突出的是无畏的激情。而对于写实的热爱,早已不是老师的耳提命令,早已不是学院的清规戒律,应该就是自己的个性偏好和主动选择。本次的“时代杯”,就是一次关于年轻一代写实创作的“集合号”,是以群体性的形式来展现当代写实的难得机缘。参展作品以新作为主,反映了艺术新星们的最新进展,折射出的是当下艺坛的多元面貌。
所谓的“多元”,不仅指的是观念的多元、风格的多元、媒材的多元,而且就是在写实创作的领域之内,也因观念、风格、媒材的迥异,而生成出了丰富的个性,这或许就是主办方的期待。而通过“时代杯”的策划和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得以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主动选择得以彰显;与此同时,写实也借助于年轻人的创作,追溯过去,关注现在,而展望未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