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金融化”时代将全面开启

  有人说,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股票”在中国为时尚早,对于还未完全成熟和规范化的艺术市场,过快的进入金融思维,是在拔苗助长。也有人会担心,艺术品被金融包装一周,便和普通的商品没什么差别,与收藏无关,与文化无关,只与经济挂钩。然而,在大家的争议声中,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脚步越来越快,离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近。


  在海外,在美国和欧洲,艺术品与金融资本联手早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金融资本介入到艺术品投资和收藏领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艺术品市场的主要推手。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和投资业务最大的几家银行,包括瑞士联合银行,荷兰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涉猎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银行服务系统,下设有专门的艺术银行部。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逐渐成熟及艺术品投资回报率的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资本介入艺术市场,艺术品金融化已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多的是一个进程。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发布的《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显示:2010年,在全国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增速整体回落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成为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新的增长点。所以,艺术品金融化是大资本和新理念的介入,是一种良性的发展趋势。


  金融产品催生艺术品金融化


  艺术品天生就是一种投资品,它除了拥有文化属性以外,还具有经济属性、金融属性。另一方面股市和楼市的不景气,导致大量资金流入艺术品市场,成为投资市场的“第三极”,因此国内外艺术品金融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新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群体里有很多金融投资的专业人士,他们更注重在艺术品投资上运用现代经营理念,视野更广阔。


  2010年1月,中国民生再次推出“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2号”,且迅速售罄。6月12日,“国投飞龙艺术品基金·保利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在京成立。同日,“怡桥财经艺术基金”在北京798艺术区成立。7月3日,德美艺嘉联合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联合打造的“德美艺嘉艺术基金”也在京成立……“艺术基金”的跃跃欲试,推动了艺术市场的资本化。


  2010年7月,中国首个基于“权益拆分”模式的资产包《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1号艺术品资产包——杨培江美术作品》在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售完成,意味着今后艺术品也能像股票一样投资。


  几年前,“文化产权”、“权益拆分”、“艺术基金”等词汇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陌生的,而现在,文化产权交易所已在我国遍地开花。2010年7月,中国首个基于“权益拆分”模式的资产包《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1号艺术品资产包——杨培江美术作品》在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售完成,意味着今后艺术品也能像股票一样投资。其后,“文交所”陆续在天津、郑州等地亮相,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已经达到数十家,可以说,文化产业以初步成功对接资本市场,而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同业竞争的格局也基本形成。


  “份额化”交易降低了普通投资者的门槛,作为天津文交所首批推出的拆分艺术品,画家白庚延的两幅作品《黄河咆啸》和《燕塞秋》成为近日艺术圈的热门。两幅画定价为600万元和500万元,均以1元/份的价格进行艺术品份额申购,1月26日开盘当天便飙升至每份2.16元,迫使交易所按照“涨幅超过30%即停牌半个小时”的规定停牌,以稳定市场。但这依然阻挡不了投资者的交易热情,接下来的20个交易日里,两件艺术品涨停板不绝,最高涨幅达700%,这个水平足以让众多牛股望尘莫及。


  艺术品是金融界与资本市场都不可忽视的金融产品,艺术品如何作为金融资产纳入个人和机构的理财范围、艺术品怎样成为金融工具、艺术品市场如何金融化等课题,已逐渐引起公众的关注。而且从2011年开始,艺术品“金融化”的时代也将全面开启。


  什么是艺术品金融化?


  艺术品金融化,指的是研究如何将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纳入个人和机构的理财范围”,以及使艺术品转化为“金融工具”,将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等。是当代资本市场和金融界对艺术品市场的介入,试图将艺术品市场资本化规范操作的尝试。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