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另类回归

  瓷器,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餐桌上的餐具、器皿、家居装饰中的花瓶……,越是熟悉的东西就越容易被忽视,有多少人想过,现在家里用的餐具是否是国产的,是景德镇的还是唐山的,是台湾的还是欧洲的。


  你可知,中国陶瓷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欧洲掌握陶瓷技术的一千年以前,中国的制瓷技术已经非常高超,17—18世纪,中国陶瓷几乎垄断欧洲市场,而中国一度被西方人成为“陶瓷”,即“china”。


  或许正是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红遍大江南北的同时,也唤醒了中国人对陶瓷的注意和重视。人们的实现重新回到传统文化,仔细挖掘中国的陶瓷文化。青花瓷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的最爱,正如歌词中唱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青花瓷淡雅、清纯,又不失高贵之气,历经几个世纪,魅力依然。


  中国“瓷器”元素在时装界的魅力


  2008年,中国奥运会上主打中国风,开幕式上礼仪小姐的青花瓷礼服,一度掀起“青花”热潮,让世界的目光重新锁定中国,锁定中国陶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文化曾经在欧洲风靡数百年,欧洲设计师在二十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运用中国元素。得益于瓷器悠久的历史及本身的精致美感,青花瓷作为最具东方色彩的中国元素,早已被众多大牌设计师借鉴到服装、家居等设计中。早在2004年,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就穿着大师设计的青花瓷拖尾礼裙,与丈夫共同亮相派对。在2008年,由17位顶级设计师掀起的中÷国元素设计风暴中,Roberto Cavalli青花瓷礼服获得了“最佳完美创意奖”。这款礼服裸肩锁胸,全手工缝制,配以珠片、金银线、水晶等珍贵材料,以大牌设计师特有的奢华态度,尽现青花的魅力。2009年3月初,Dior也推出高级定制青花瓷系列,在发布上博得满堂彩,在开领处、胸线、腰间、裙摆处以青花作点缀,完美融合了东西方元素。


  奥运之后,很多大牌将青花瓷作为重要元素设计到当季产品中,而女明星们也争相穿着青花礼服出现在镜头前。其中包括了范冰冰、林志玲、应采儿、孔维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0香港时装周,郭培的高级定制系列青花瓷晚装更是令人惊艳:一件青花瓷鱼尾礼服,且不说通身的青花刺绣,模特的头上顶的是个镶满了水晶的青花瓷瓶,脚上踏的也是两只青花瓷高屐,耳环、戒指无一不是青花瓷,甚至连指甲上都密密地画上了青花图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装设计对于陶瓷元素的运用,不仅仅是瓷器的图片,很多时装造型也以古代陶瓷器型为主,加之模特的曲线美,让青花瓷完美绽放。最近,ary Katrantzou2011秋冬更是将中国瓷器搬上伦敦秀场,满场飞动的乾隆斗彩及瓷胎绘珐琅器灵感印花图案,瓷瓶造型的钟型裙,满眼的龙纹图案让中国元素在伦敦的秀场上大放异彩!斗彩的雍容华贵与镂空技巧,与时尚的完美结合,给观众一场奢华的视觉享受。


´,´

  “瓷器”元素与科技的结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年来,瓷器元素不仅仅被设计师运用在高级时装定制,各种科技产品通过瓷器元素得到出奇的效果,时尚U盘,以青花图案或者暗刻花的方式加以装饰,让科技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加人性和艺术。最为突出的便是,2010年,爱国者推出的民族品牌“哥窑相机”,获得红星工业设计奖的垂青。白色相机表面上有数百个细碎的暗色冰裂纹,联络延伸成“支离破碎”的样子,碎而未碎之间有一种微妙独特的美感。哥窑是中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其独特的“冰裂纹”开创了世界陶瓷史上新的审美标准。爱国者将传承千年的哥窑瓷“冰裂纹”用于数码相机外观设计,通过不断发掘、不断创新、不断精炼、不断发扬光大,经过数百次的实验、数千次样品的精心雕琢,成就举世瞩目的工艺专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无独有偶,2009年,中国艺术家卢昊受法拉利邀请,为中国客户设计“陶瓷”法拉利,通过手工漆绘的形式,在车身上以现代创意手法精心绘制了深浅错落、含蓄幽雅的哥窑开片瓷纹图案。


  两款“哥窑”产品,利用“陶瓷元素”赋予了产品艺术性,同时提升了产品的价值。科技与古典的结合,让人们在接受现代科技产品的同时,不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