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粤剧名伶亮相画中(图)

   国内首个以粤剧名伶为主题的大型人物画展明日开展

  国内首个以粤剧名伶为主题的大型人物画展——“粤剧百名伶图——邓小玲画展”将于3月1日至3月9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展,开幕当天将首发《粤剧百名伶图画册》,作者是广州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画家邓小玲,从2006年起至2010年底,她用了整整5年时间完成此作,填补了目前国画领域中尚无粤剧艺术题材作品集结成册出版的空缺,被业界认为为广东文化舞台又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撰文:本报记者 刘艳

  展览时间:3月1日至9日

  展览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

  名伶纸上跃然而出

  不少是大师经典绝唱

  高级平面艺术设计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邓小玲以人物线描著称,10年前,她开始用画家的眼光关注粤剧艺术,其间,她参加了《粤剧大辞典》的编纂和粤剧申遗等有关工作,掌握了丰富的粤剧知识和典故,加之长期的观戏积累,化作了她为粤剧名伶立像的冲动。着手创作《粤剧百伶图》的5年间,她观看了上百个粤剧剧目,写下10多本观感笔记。因此,当读者翻开《粤剧百名伶图》时,会看到武生的威武刚劲、花旦的柔情似水、丑生的诙谐幽默……一个个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仿佛从纸上跃然而出。

  《粤剧百名伶图》中,不少都是老一辈粤剧大师的经典绝唱,如罗品超的《荆轲》、何非凡的《西厢记》、郎筠玉的《花木兰》、楚岫云的《黛玉》……大都是今天粤剧舞台上很难见到的经典。除了马师曾、红线女等人外,邓小玲也画了许多富有艺术成就的老一辈名伶,如“平喉歌伶”邓曼薇、“青春艳旦”秦小梨、香港慈善伶王“新马师曾”、“戏迷情人”任剑辉、白雪仙等。关于粤剧老一辈创始人的文图资料都较少,如粤曲“星腔”创始人邓曼薇仅有两张照片,邓小玲就反复聆听她的唱片,从声音中捕捉人物的神韵,由此完成了《小明星·风流梦》的创作。《粤剧百名伶图》是一部以肖像绘图为主的作品,但每幅图的一侧又附有人物简介和作品点评,使阅读者在观赏到粤剧名伶的风姿时,还可以了解到名伶的生平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通过戏中情节

  来表现人物情绪

  对于在世的粤剧名伶,邓小玲通常都到现场观戏,“一个人物可能要看好几场才能最终定稿”,她所说的定稿是指在脑中形成一个最传神的形象,然后才落笔。“一次观看陆敏渭的表演,这位台风豪迈的武生原本一袭蓝衣,但舞台上灯光一亮,瞬间他犹如身披霞衣,气势不可挡。”邓小玲就把这一感受画下来,完成《陆敏渭·跃马扬鞭真豪迈》。

  “有时将头脑中的形象和现场感反映到画面中时,自己都会禁不住感动得落泪。”邓小玲说。以《红线女·〈昭君出塞〉》为例,画家紧紧抓住昭君离别家园,孤身踏上塞外的漫漫征途这一特殊事件,以变化多端的皴笔,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红线女饰演的昭君,身穿御寒的厚重服饰,依依不舍地回望远去的家园。漫天雪花中,一行大雁往南飞去,营造了思乡的氛围;手中的琵琶,在无形中似乎弹起了思乡曲。雍容华贵的汉朝仕女与粗犷辽阔的大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画家抓住了鲜明的人物特征和环境特征,把红线女饰演的昭君的古典美气质和肩负和番使命的心境,作了深刻而形象的演绎。

  由于邓小玲善于捕捉人物的个性特征,所以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形象特质。在《罗家宝·〈长风伴我有轻舟〉》一图中,画家着力表现的不仅仅是罗家宝优雅潇洒的小生形象,而更是主人公诗化的人生、内在的品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现代画比之古代画来说,对传神有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鲜明的形体和准确的结构外,还要有相应的质感,甚至衣帽和道具等物件也要与人物有密切的关联。”

  画面中引入金银箔粘贴

  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些名伶,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用了工意结合的手法,始终围绕着中国画和西方画的比较这一中心进行创作,紧紧结合中国的‘线’与西方的‘面’。”在创作过程中,为突破舞台上“千人一面”的形象,邓小玲还大胆融入时尚元素,画面中引入金箔或银箔粘贴,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在《欧凯明·子龙英勇世无双》中,她用大金纸撞墨撞水的画法,营造古战场的意境,勾勒欧凯明表演中英姿勃勃、擅长小武戏路的艺术形象。在《陈笑风·江河水》中,为了再现陈笑风“江河水”的唱腔风采,邓小玲以滔滔江水和朵朵祥云作为人物背景,这些背景以银箔染色,衬托出主人公气定神闲的风采。

  对此,画家卢延光由衷地赞叹说:“想象力的丰富是小玲的强项,现今的艺术状态依然脱不出集中一点这一种办法,大家都想到一起,千人一面,相互雷同,很多外国观众参观中国艺术家的集体展览,往往以为是同一个画家的作品。小玲以想象力优势来区别于大众是她的聪明之处。”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