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石——疯狂的翡翠“赌行”
清至民国年间,珠宝行业有个行话叫“赌行”,所谓“赌行”,指的是珠宝玩家到珠宝行寻觅翡翠的一双慧眼。翡翠贸易尤其是原石贸易,成功倚仗着运气,就象赌博、彩票一样对未来投资。据清代檀萃所著的《滇海虞衡志》记载:“玉出南金沙江,江昔为腾越所属,距州两千余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撇出江岸各成堆,粗矿外获,大小如鹅卵石状,不知其中有玉、并玉之美恶与否,估客随意买之,运至大理及滇省,皆有作玉坊,解之见翡翠,平地暴富矣!”这就是现今中缅和缅泰边境“赌石”交易的历史渊源。
所谓赌石,就是用璞玉来赌博。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块赌石是“和氏壁”。相传在二千年前的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他发现了一块玉璞。先后拿出来献给楚国的二位国君,国君以为受骗而先后砍去了他的左右腿。卞和无腿走不了,他抱着玉璞在楚山上哭了三天三夜,后来楚文王知道了,他派人拿来了玉璞并请玉工剖开了它。结果得到了一块宝石级的玉石。这块宝石被命名为“和氏壁”。后来这块宝石被赵惠王所拥有,秦昭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宝石,可见这块宝石价值之高。这块宝石后来雕成了一个传国玉玺,一直到西晋才失传。
卞和如果能活到今天,一定是一位杰出的赌石大师。要知道,通过玉的外皮而能看出玉石里面的优劣是需要很深的玉石学问的。“神仙难断寸玉,大师往往失手。”玉在地下时就很神秘,没有一种仪器能探测到它。等它出来了,外面又包着一层岩石的皮壳,皮壳里面是什么,依旧没有人说的清,所以行内把判断玉的过程称做“赌石”。
赌石成为一种玉石交易方式是近十几年在中缅边界兴起并繁荣的。一块未经开窗的原石,除了形状和重量外谁也说不清里面是什么,唯有切割剖开才有真实的结论,赌石人凭着自己的经验,依据皮壳上的表现,反复进行猜测和判断,估算出价格。买回来可能一刀剖开里边色好水足,顿时价值成百上千万,也有可能里边无色无水,瞬间变得一文不值,这就是赌石的风险。一块石头可能使人暴富,也可能使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20世纪90年代初,广州珠宝商潘某在滇缅边境某地看中了一块别人都掉首不顾的玉石毛料。他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相玉经验,对这块毛料仔细敲击、审视后,认为它表面虽然毫不起眼,但“外丑必内秀”,是块真料、好料。该毛料重40公斤,潘某按每公斤250元的单价购进,共付出1万元。他带着这块赌石返穗归家后,连饭也顾不上吃,便开动切料机,对准毛料拦腰就是一刀。谁知剖开后,两面都是白花花的“白魔”。他拿起其中的半块一连切了三刀,仍然连一丝翠绿也没有,气得潘某咬牙切齿地将剩下的一半踢到了屋角里。一万元就这样凭白蒸发了。
半年后,潘的一位老客户、香港某珠宝行的周先生来到潘家,看见屋角放着半块毛料,于是用脚踢了踢,感到沉甸甸的,旋即蹲下细看,问潘:“这块料卖不卖?”潘某一声长叹,把实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周先生,劝他不要买这半块料。可周先生执意要买,催促潘快点开价。于是两人经过议价,周以每公斤900元的单价,买下了这半边料,称重22公斤多点,共计以2万元成交。此时,潘某反而净赚了1万元,不禁高兴地对周说:“这是你硬要买的,可不能反悔啊。”
“绝不反悔!”周先生说:“让我当面碰碰运气吧。”边说边开动切料机,逢中就是一刀,哇!除原切面处有2厘米厚的白杆瓤全是碧绿通透的上等翡翠,这半边绿至少价值2000万元。两人一喜一悲,全都目瞪口呆。潘某执著的梦想在屋子的角落蹲了半年之后,就这样与自己擦肩而过。于是这“半边绿”的故事成了赌石交易中最脍炙人口的传奇。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