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北京猿人现身见证收藏(图)

  有人说,收藏靠缘分,你朝思暮想寻寻觅觅得不到,有时那件宝贝也在苦苦寻找它的主人。前不久,我得到一枚产自内蒙古阿拉善的大漠奇石,酷似早期人类的头像,而且是立体的,可以旋转欣赏。它有两个拳头大少,品相完好,手感润滑,呈古铜色。无论近视还是远看,其神情庄重,我称其为“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的发现,实现了我的一个梦想,用奇石述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还是在两年前,我无意中发现,在我收藏的大漠奇石里,除了飞禽走兽、名山大川,更有不少与人类文明史相关联的器物,像甲骨文、青铜鼎、唐三彩、元青花、说唱俑,这一发现令我惊讶不已。按照人们的普遍认识,奇石的最大弱点是缺少人文气息,因而长期以来被古玩行,尤其是被近年兴起的拍卖行排挤,理由是不能证明人类进化发展的轨迹,或者说,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轨道上,没有它的站台。

  这一观点也无可厚非,收藏的本意就是收藏记忆,古籍、古瓷、古画、古玉、古琴,甚至家具、碗碟乃至头盔、宝剑,都因能唤起人们的记忆而成为收藏热点,进入艺术品市场主流,唯独把奇石弃之门外。但是,奇迹出现了,上天早在一亿年前就知道人类的狭隘,如同一位预言家,把未来的人间万象利用顽固不化的火山熔岩一一呈现。如果你能用一颗平常心去细心观察所看到的奇石,就会猛然惊悟,其实,人类发明制作的很多器物早在还没有出现人类之前就大量诞生了,上天将火山熔岩玩于掌心,信手捏出的奇石散落在广袤的大地上。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形成一种清谈玄理、寄情山水的魏晋风度,奇石自然融进当时独特的人文精神。恰恰是奇石浓郁的人文气息,使我萌发了一个念头:以石证史。从混沌初开,到人类走过的每个足迹舞蹈、宗教、图腾、艺术、神话,在奇石上都得以呈现。但令我遗憾的是,虽然人类五千年文明史中重要的“文物”已找到很多,可是,我的藏品中缺少最重要的物证人类,尤其是早期的人类。仿佛是我的执著感动了上天,或者是上天让我承担了一个重要使命,终于有一天,我得到了酷似北京猿人的大漠奇石。

  “北京猿人”诞生于一亿年前,为何近期才出现呢?道理说来也简单,“北京猿人”在火山熔岩冷却凝固的一瞬间就成型了。当她赤条条行走在江河湖海、平原戈壁上时,地球上的各类物种也在慢慢进化,直到有了人类。但她真正与人类亲密接触,的确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那是因为戈壁滩气候恶劣,人迹罕至。我曾多次采访过大漠奇石的最早发现者张靖老先生,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去内蒙古玛瑙湖考察矿藏时意外发现了大漠石的宝藏,从此,大漠奇石走出沉寂的戈壁滩,在中国的赏石界崭露头角。正因为大漠奇石被发现得晚,我才在有生之年与“北京猿人”相遇,进而相惜,相敬,相悦,相伴。将“北京猿人”与众多奇石组成一部“史记”,以石证史,不仅是一种石文化的解读方式,更是拓展赏石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唐朝宰相李德裕在收藏的每块奇石上镌刻“有道”二字,以表达“此中有深意”的禅道精神。石可以证史,也可以载道。当我按照人类发展史的时间顺序把几十枚奇石排列组合时,在我的眼前,不仅有线条、色彩、造型,还有正义、仁爱、礼仪,这些都是在石书、石瓶、石画、石砚中感受到的。欣赏奇石,打动人心的不是“收藏价值”、天价纪录,而是从直观美感提升到哲学高度。

  “北京猿人”从一亿年前的远古走来,她的脚步暂时停留在我的书房里,而她的目光却凝视着远方,那是未知的宇宙时空。当人类科学家兴奋地幻想到外星上安营扎寨时,“北京猿人”在默默守望着什么呢?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