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吴冠中

  同某媒体聊起一个选题 “寻找下一个吴冠中”,题目本身是应景,却触发了不少的联想。


  吴冠中之所以为大众传诵,广受景仰,原因之一在于,他痛心疾首于全社会美盲遍地的现状,不但多次呼吁重视,他长期以来的作品,本身就是为大众进行着孜孜不倦的 “扫盲”工作。他的作品来自农村、来自生活,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屋一船都饱含着老人对生活强烈的爱。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老人用一生的实践做到了。


  网上有人晒出两幅图片,一幅拍的是吴冠中先生晚年栖居的那套老工房,破残的调色板搁在水泥砌成的简陋水斗边上;另一幅则是某艺术大家的豪宅,说像旧时王府也不过分。


  艺术成就与财富多寡无关,艺术成就的高低,在于你对生活有多爱,在于你心里有多大地方装着普通大众。老人逝去了,但关于美盲的话题才仅仅是开始。


  某当代艺术家画了一只丑陋的鸟,连孩子都画得比他好,结果,这只鸟却被拍出了25万元,有人惊呼看不懂,于是在网上引起“围观”。这只鸟无疑是对大众审美的挑战,但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这样的“鸟”比比皆是。


  假如你要讨好一位当代艺术家,千万别对他说:“你的作品老百姓都很喜欢。”他会无地自容的。情况就如同中国流行音乐,很多圈内人以做晚会歌曲和街头传唱的民谣为耻,而他们欣赏的欧美另类音乐却远离大众口味,历史早已证明,孤芳只能自赏。


  眼下,不少当代艺术家正以挑战大众审美为己任,以丑为美,誓将“反艺术”进行到底。这样的作品故意背离大众审美标准,价格却在不怀好意的资本运作下越炒越高,于是收藏界对于当代艺术作品便有了“持有不应该超过三个月”的忠告。


  大众并不是不懂美,更不是不愿意欣赏美,上海每年都会出现美术馆、博物馆门口排长队的盛况就是明证。在“寻找下一个吴冠中”的话题中,我们发现,更多的普通人从内心深处希望能早日摆脱 “美盲”,满心盼望有人能真正用画笔和智慧点亮现实生活,在专业学术和大众审美之间架起通畅的桥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