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迁文物中到底有什么宝贝(图)

和硕智亲王金印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和硕智亲王金印章

  当年的部分“南迁文物”已经在南博安家快“70”年。遗憾的是,其中的很多宝贝,无论是南京人还是外来游客,都无缘相见。那么,留在南京的“南迁文物”,如今藏身何处呢?这些宝贝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记者尝试为大家揭开这个谜题。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毛丽萍

  【宝贝藏身何处】

  在一栋神秘的民国建筑里

  朝天宫的东面,有一处琉璃构建的小楼。这个小楼看上去古旧,但它是民国著名的设计师童寯设计的。“当年设计的时候,就是专门为南迁文物而设计的,一共三层,还有地下室。总共面积7000多平方米,由于文物都是装箱存放的,所以,这个库房的容量特别大,即便装100万件都不是问题。库房是钢筋水泥建筑加山洞,密闭式结构,还装备了空气调节设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物库房之一。”

  据南博当年的一些老专家回忆,朝天宫库房由于存放的都是“皇家”物品,人工搬运既不安全也费工费时,因此,在楼层之间,都设有滑道。这些滑道可供推车上下。“南迁文物差不多是一箱一箱摞着的,整理的时候格外小心。”

  朝天宫库房于1936年动工,1937年基本可用。不过,70多年过去,当年先进的库房“弊端”也渐渐暴露,到了雨季,朝天宫库房里面就容易漏水。对于这个库房的管理,南京博物院也有非常严密的纪律,这么多年来,进得库房看文物的,只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

  不过,近些年,南迁文物也在陆续整理之中,有的已经走出了当年用棉花、稻草填塞的木箱子,被特殊呵护起来,有的已经走出库房,在公共场所进行了展示。只是,这些南迁文物,展出的时候相对“低调”。南博二期工程改造完成后,部分南迁文物将从朝天宫库房“移驾”南京博物院,进行展出。

  【这件青花瓷炉为啥个头超大】

  因为里面装满了皇家的福和寿

  众多南迁文物中,有一件瓷器赫赫有名,这件国宝还曾经上过央视的《国宝档案》,并被选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这是一件庞大的青花瓷,叫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

  青花寿山福海瓷炉造型仿青铜鼎,它高58厘米,口径37厘米。青花瓷一般是白地蓝花,但这尊瓷炉却一反常态,不惜费时费料,以蓝为主,用白釉表现汹涌的海浪,其余大部分用进口的青料烧造。瓷炉外壁的海浪中,还有叠嶂的山峦。这样的花纹,专家说,寓意着“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过去,这尊瓷炉被打上了“清代皇家”的烙印。当时展出的时候,由于材料还来不及更改,上面依然写着“寿山福海纹炉,清代”。但专家鉴定后认为,这是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宣德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它对青花瓷有特殊的偏爱。当时景德镇官窑中烧制的青花瓷,除了“出口”,就是直接供宫廷日常使用。当然,青花瓷的成本也相当高,黑蓝色的纹饰,用的是一种叫苏泥勃青的名贵青料,是郑和下西洋时“进口”的。

  专家说,这尊寿山福海纹瓷炉虽然是仿造青铜鼎的,但它不是鼎,而是炉。它不是用来烧火吃饭的,而是用在皇家祭祀上。目前,“寿山福海纹瓷炉”完整器全世界仅两件,南博的这件是最完整的,另外一件耳部曾经“受伤”,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南迁时,硕大的寿山福海纹瓷炉如何装箱,曾让专家们费了一番功夫。他们先打开故宫文物库房,找到从景德镇运来的原封未动的瓷器箱子,研究景德镇窑工是如何包装的;然后,又到琉璃厂各大古玩店询问珍贵文物的包装方法。通过学习,他们找到了有效的办法,用稻草、棉花把瓷炉裹紧,然后单独放进一个大木箱子,开始了南迁之旅。

  【这八匹马为啥只能看不能骑】

  因为波西米亚画家画得跟真的一样

  一匹马的图就占据一面墙的位置,画幅3米多宽,近3米高,光画轴就有碗口粗。在南迁文物中,《八骏图》也是稀世珍宝。去年,《八骏图》中的八匹马曾经亮相了三匹。

  《八骏图》一共8幅,遥遥看去,每一匹都特别的“俊美”,眼神清澈明亮,头部的鬃毛有的梳理成一定的形状,有的披散着下来,但都很整齐光洁,尾巴也显得相当的飘逸。画中的马,都不是一般的无名小辈,它们都是中亚进贡的罕见宝马。画马的是一个外国来的宫廷画师,叫艾启蒙,是波西米亚(今捷克)人。清乾隆时期,艾启蒙来到中国,开始为清王朝的宫廷画画,供职如意馆,赐三品衔。

  和当时的宫廷画家郎世宁一样,艾启蒙把西洋绘画技法融入到了中国工笔绘画之中,成为中国清代绘画史上别具一格的新画风。《八骏图》就是艾启蒙写实性作品的代表。专家说,艾启蒙是根据真马画的,和真马一样大,无论是外形还是皮毛的皱褶、凸起的血管、筋腱,以及肌肉的凹凸,看着画,感觉只要你一骑上去,它立刻就飞奔起来。

  画中,除了马是主角外,还有一些印章和赞美词。其中一幅,画的上方有艾启蒙的落款“乾隆御览之宝”印,左下方,是人称刘罗锅的刘墉题写的赞美词:“斯马斯寸,足过掣电。日五十里,不以力见。权奇倜傥,君轩是应。饮之秣之,神皋芳甸。汗沟沫赭,一色莫辨。饰焕朱缨,声超紫燕。臣刘墉赞。”

  【中国最早的彩绘地图啥样】

  《坤舆万国全图》颠覆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

  南博珍藏的《坤舆万国全图》曾经让很多人大开眼界。它曾经是清宫旧藏,但一度流失,清朝皇帝退位时动荡而流出宫外。重金购回后,又曾经一度南迁、西迁,最终收藏在南博。

  “坤”是“地”,“舆”是“承载”,《坤舆万国全图》也就相当于现代的世界地图。南博珍藏的这幅地图,是一幅临摹版,原版是由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官员李之藻共同完成的。它是中国最早的,也是第一幅彩绘本的世界地图。它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图,也就是椭圆形的世界地图,第二部分是天文图和地理图,第三部分是解释说明的文字。《坤舆万国全图》由多种颜色描绘而成,南北美洲用粉红色,亚洲呈现淡淡的土黄色,欧洲和非洲近似于白色,山脉用淡绿色勾勒,海洋用深绿色画出密密的水波纹。

  专家说,利玛窦于1601年进京,向当时的万历皇帝晋献了手绘世界地图,没想到万历皇帝特别喜欢。于是,他又在好朋友李之藻的帮助下,一起绘制了中文版的世界地图,并敬献给万历皇帝,这就是《坤舆万国全图》。

  南博收藏的《坤舆万国全图》是李之藻、利玛窦所画原图的临摹版,共有六屏,比真人还高。这幅彩色世界地图让当时的中国人感到很新鲜。地图上画有9艘帆船,在各个海域中画有鲸鱼、鲨鱼、海狮等海洋动物,陆地上描绘了犀牛、大象、狮子、鸵鸟等动物形象,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使地图变得形象而生动。地图上还标有五大洲,这其中就包括刚刚被发现的南极洲,不过,没有澳大利亚,因为,当时澳大利亚还没有被发现。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坤舆万国全图》中,地球是个球体的。这颠覆了当时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这让利玛窦十分不安。”利玛窦担心万历皇帝是否能接受这幅地图。不过,没过多久,利玛窦就打消了顾虑,因为万历皇帝让宫中太监开始临摹地图,可见万历本人对这幅地图十分喜爱。

  南京博物院的专家曾经深入研究过《坤舆万国全图》,通过研究,他们发现《坤舆万国全图》非常先进,它以地球为一圆球,把东、西方两个已知世界汇编在同一幅地图上,并引进了南极洲、南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地理概念,并且第一次在中文地图上使用了赤道、回归线(图中称“昼长线”、“昼短线”)、极圈、南极、北极等名词。

  【马鞍难道也属于南迁文物】

  里面藏着道光皇帝用过的纯金印

  1813年,31岁的旻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被封为“和硕智亲王”,当时,嘉庆皇帝微笑着把一枚印章传给了儿子旻宁。

  这枚金印整体近似正方形,印面纵11.3厘米,横11.2厘米,高12.3厘米。印钮龙首龟身,半卧立姿态,抬头卷舌、张嘴露齿、双目圆睁,动感十足。金印印面,为阴刻篆书阳文,“和硕智亲王宝”以满文和汉文两种格式镌刻于印面左右,刻工细腻工整,6个汉文和6个满文,12字排列四行,字体首尾开叉,别具一格。专家通过称量,发现这枚体积不大的和硕智亲王金印竟然将近20斤重,一个大男人单手都未必提得起。

  据介绍,这枚金印是1991年在整理南迁文物的过程中被发现的。据一位工作人员回忆,大约是1991年的10月份,工作人员在开箱过程中发现一个箱子中装了一具旧马鞍。在取马鞍的时候,觉得特别沉。马鞍取出后,感到马鞍中似乎有一重物在移动。马鞍里会有什么呢?工作人员在鞍洞中摸索,无意中碰到一个冰凉的硬物,感觉是一个外形类似于印章之类的东西,使劲一掏,才掏出来。当时,掏出来一看,金灿灿的,是一枚大印章,印章上有 “和硕智亲王宝”六个字。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