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古迹”“毁古迹”求利乱象何时绝迹?

  700多年前,明王朝的开国将军沐英死后葬在南京之南,由三山环卫,背靠山脊,面向一片碧绿的湖水。他的历代子孙多封王公,都葬在这里,此地就被叫做将军山。而700多年后,沐氏后人沐广飞站在将军山的一片别墅工地上,遥望前方的沐英墓,满眼苦涩。在黄色的工地土堆之中,灰色的沐英将军古墓是一个残存的异数,他的子孙的墓有的甚至已经被埋藏在豪华独栋别墅的绿地之下。(《中国青年报》2月12日 )


  “省级文保单位成别墅建设工地”和“文物成了‘私家花园’绿化带”的信息已经足够给出“古墓和别墅哪个更重要”的回答,尽管这种回答,不是公众期待的答案,更不是沐氏后人盼望的结果。但是,如此怪象的发生,我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可以说,南京省级文物明朝古墓群被毁坏建别墅区是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卖古”,开发企业“毁古”求利的典型写照。


  在某些“闲时争古人,忙时毁故里”的地方政府眼中,只要不能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和政绩利益的“东西”,似乎都是可以被毁坏的,甚至都是可以被忽略不计的。南京省级文物明朝古墓群被毁坏建别墅区只不过是进入公众眼帘的最新例证罢了,笔者以为,这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例。


  为什么这么说?从江苏镇江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宋元粮仓遗址,到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文物古迹正频频成为一些地方追求商业利益的牺牲品。尽管根据有关法规,当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出现冲突时,应该是经济为文物保护让路,但现实却恰恰相反,甚至出现恶意破坏古文物的行为。从近年来文物古迹和城市建设之间的较量越发激烈的情况看,主导某些地方官员行为逻辑的思维只有一个――实用主义:历史文化古迹能变现成多少现成的利益,文化古迹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攫取金钱的筹码和政绩。按这样的逻辑,我们还想不到后面发生的事情么?


  虽然有关方面说,“对沐瓒墓的保护不仅是沐氏后人的事情,更是文物部门的职责所在。我们一定会从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切实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文化遗产。”但是,什么是大局,什么是长远,有关方面真的能给出合理的、让人信服的回答吗?


  古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面对地方政府“卖古”,开发企业“逐利”的怪相,最应扪心自问的是那些醉心于利益追逐的官员们。埃及文物管理委员会第一主席穆巴拉克夫人说:我们没有理由把祖先的遗产当商品对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传承人类文明。应该承认,这种理性的姿态恰恰是我们有一些人如今欠缺的。一些地方文化古迹保护之所以不到位,一是不懂法律、不懂专业;二是追求片面的政绩观。有的人为追求GDP,追求投资拉动,就牺牲文物。当“真文物遭殃,假文物吃香”成为现实,这不是对中华文明的莫大讽刺么?


  综观近些年的“毁古”事件,对政府官员和开发商问责的寥寥无几。有关专家认为,正是有法不依,使一些地方官员有恃无恐。从某种程度上说,借助权力和资本毁坏遗产的行径,其危害比盗卖文物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方政府“卖古”,开发企业“毁古求利”的怪胎,何时才能绝迹呢?笔者以为,惟有彻底根除政府“卖古”和企业“毁古”背后的功利和实用逻辑,才是正道。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