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巴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有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这里看,马德里博物馆主体建筑就像骑士的头盔,流畅的曲线令动感倍增 黄伟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是天体、黑洞,还是生殖符号,创作者缄默,阅读者便能浮想联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孩子指着它说:“看,米老鼠。”另一个说:“不,是青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座刻意使其不完整的雕塑作品,让人忍不住想象其残缺部分的姿态


  参观巴伦西亚现代艺术馆的时候正赶上一个抽象雕塑展。因为是工作日,馆内游人很少,意外地遇上了一群小朋友。他们或坐或躺或趴,看似闲适,却鸦雀无声,认真地听那位造型很酷的老师用不大的音量介绍眼前“奇形怪状”的艺术品。尽管言语不通,但从孩子们专注的表情,时不时露出的笑容,可以想见那讲解一定非常精彩。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常听人说这样一个句型“……从娃娃抓起”,我注意到省略号的位置上很少被填上艺术相关的内容。我们的中小学有美术课,却极少有美术老师会组织孩子上美术馆参观,一路周到解说的;我也见过不少带孩子看展览的家长,可非专业人士的知识量和鉴赏力终究有限,根本无力招架小朋友的“十万个为什么”;世博会让很多孩子大开眼界,不过在世博结束后,又有多少孩子再去过美术馆、博物馆?


  当我在巴伦西亚现代艺术馆看到那群兴致勃勃的孩子,我似乎能看到未来,他们中的某些可能会将作品摆到这里。同样地,如今活跃在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的艺术家们,童年大概也曾如此专注地聆听过美的解析。这种“美的教育”让他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爬上了巨人的肩膀,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审美。而这个阶段对很多中国孩子而言,可能直到成年,都未能完成。起跑线上的这段差距究竟应该怎么弥补?我想,这个关涉中国艺术未来的课题是美术界、教育界都应该认真思考一下的。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