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兰亭曲水流觞

  视线

  行遍江南清丽地,无数碑帖在眼前――巡礼大自然间处处流动的线条之美,一次次打开我感知世界的能力。那些过眼的匾额对联、招牌标志、舞蹈绘画,字不再只是文字,有的只是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出得兰亭,寻址位于绍兴稽山门外的大禹陵。面对亭山,前临禹池,由通道入内,只见一座公元1979年重建的大禹陵碑亭,飞檐翘角,矗立通道尽头,内立明人南大吉书“大禹陵”三字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

  “盖闻天地氤氲,运寒暑而滋品汇。幽灵盼响,司土地血福格生民。人神理在于相须,显晦期臻于感契……”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镠原立于德清封山南麓防风祠内的《新建风山灵德王庙记碑》,如今已被珍藏至德清县博物馆。

  进入杭城,傍晚漫步苏东坡纪念馆,穿梭于花木扶疏、竹影婆娑之间,那刻在宋瓶、端砚、扇面、竹节上的《潇湘竹石图》、《寒食帖》、《前后赤壁赋》拓片更见意趣高雅。

  老市长苏东坡生平两仕杭城,浚西湖、筑长堤、咏湖山,自称前世“本杭人”,赞叹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故乡无此好湖山”。在杭州,苏东坡以他出类拔萃的诗文题刻,留下了钟情湖山的睿智远见,留下了一个西湖的红颜知己。

  还有啊,那苏堤以外的大麦岭题名刻石、吴山感花岩诗碑……已成为西湖历史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七月里,穿梭江南碑帖丛林,我似乎突然发现,碑帖之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你看,那布局其间的一点一划,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比拟情状。

  在书法圣地,在杭州碑林,在乡间小道……我终于明白:“碑”就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就是毛笔写在纸绢上的文字,原始要义并不复杂。

  不是吗?魏晋文人的“帖”,其实就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是赠送300个橘子时附带的一纸便条。但在历经上千年的斑驳漫漶后,碑帖却充满了岁月历史的魅力,令无数人为之敬仰、为之动心,欲罢不能。

  “镕铸百家,兼容碑帖”——2010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白砥用“意与古会——白砥临古书法展”,向人们书写了一部完整的书法史,从商代之甲骨文到清末之吴昌硕,时间跨度近4000年,几乎涵盖了中国书法史上所有的字体和流派:正、草、隶、篆,形神兼备;钟、王、颜、米,异彩纷呈。这个中国书法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临古个展,字字屈铁镕金,篇篇真气弥漫,整体气象宏大,令观者不禁击节赞叹。

  “传承书道,弘扬家风”——浙江省首届“兰亭奖”中小学生书法大赛,吸引了数千所中小学学生竞书汉字之美。我欣喜地看到,在杭州市树人小学,1000多名外来务工者的孩子们第一次用毛笔书写汉字;在“中国书法之乡”绍兴县,要在3年内创建20所书法特色学校,发展100名市级以上书法家协会会员,培养1000名书法特长生。

  除了笔墨宣纸,我还在舞台上欣赏到现代舞蹈如何汲取书法精华,与“云门”一起挥洒行草——当整个舞台变成一幅超大的卷轴时,千字文铺天盖地,从舞台弧顶、墙壁,一直到地板,淹满整个空间,反白的书法闪现跃动,仿佛有了生命。英气逼人的黑衣女舞者,以两条黑色长袖忽急忽缓,卷动飞翔,幻化出缕缕泼墨,回味隽永。

  传奇

  时光回溯。5000年前,那象征文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在中国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人们对书写的表达。

  光阴荏苒。仿佛是通过岁月劫毁,汉字在天地中仍不曾消失——绍兴王羲之传说、杭州苏东坡传说、临安钱王传说……那些传说中遗留在江南大地的无数名家碑帖,以她深奥悠长、飘逸俊洒之美,与传说中的书家故事,串链成珠,熠熠生辉……

  碑帖传说之现代读本

  公元2005年4月11日,是绍兴兰亭雅集1652周年。东晋永和九年的那场兰亭会,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一次文人雅士活动,“曲水流觞”也传承了千余年。

  但就在那天,一位叫吴大新的人跑到杭州,捧着西泠印社出版的《红月亮——兰亭序解读》对我说:经他10年潜心考证,得出石破天惊的结论:永和九年的兰亭会是王羲之主持召开的事关东晋命运的一次重要政治会议、一次秘密的军事会议。

  “兰亭雅集是一次军事会议?”“王羲之其实并不只是一个文人,他是一个高级武官。”“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突然现世。沉默1600年的书法绝品,将解开怎样的历史谜案?

  挑灯夜读,我不敢相信,吴大新在《红月亮》的书中,悉心研究了古老的上巳修禊内涵,考证了《兰亭集序》出世的时政背景、兰亭会名单及诗、序的内容,认为永和九年,秦、燕、东晋对峙,战争一触即发,朝野群情沸腾,而领军北伐的清谈大师殷浩与时任军事首脑的桓温将军水火不相容;王羲之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将领,作为王谢大族中的代表人物对时局忧心忡忡,力主将相“和同”;出席兰亭聚会的41位代表,大部分属于军伍之列,有的甚至直接来自北伐前线;兰亭会上所作的37首诗曲折地披露了聚会的隐情,《兰亭集序》后段则是王羲之忧国忧民的呼吁。《晋书》所载王羲之给皇室、殷浩、桓温的几封信也为兰亭会是政治军事会议提供了直接证据。

  永和九年,王羲之醉后那一挥而就的328个字,从此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1600年后,一本《红月亮》却在它背后,读出了一段千古悲凉。那个暮春之时,曲水流觞,风雅诗会背后,究竟发生了一段怎么样的故事?

  世人皆知《兰亭序》,却“不知其文千古悲凉也”。西泠印社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侯辉表白,推出这一著作,看重的就是其新颖和独到的观点。公元369年,王羲之辞官回家,带着些许的无奈,或许更多的是轻松。

  碑帖传说之当代传承

  公元2007年9月21日,在王羲之显彰碑立碑10周年之际,我在绍兴意外地碰见日本民间书法组织天溪会会长南鹤溪女士,她携100余名社员专程到嵊州金庭镇瀑布山王羲之故居朝圣。

  站在刻有“我鸣鹤流天溪会以王书体为源流”的王羲之显彰碑前,南鹤溪女士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中日两国书法渊源的佳话。

  那是公元804年,即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空海、最澄、桔依势等随同遣唐使来到中国,期间曾在绍兴、新昌、嵊州一带考查游历了5个月之久,极力推崇王羲之和刘勰,并深受两人影响,随后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众多书法带回日本,潜心修炼,成为日本的一代书法大家,有日本的王羲之之称。在精心研读了中国书法的基础上,空海和尚和吉备真备还一起创造了日本文字。

  天溪会是日本民间书法团体,公元1997年,在嵊州市王羲之墓旁建立了王羲之显彰碑。南鹤溪感叹:“这座碑象征着日中两国先辈们的友谊,我们以此表达对中国文字、文化所赐恩惠之谢意。”

  是啊,兰亭的魅力,不仅来自山水风光的瑰丽,更来自历史文化的深厚,更来自它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每年的三月初三日,现代王羲之等人照列坐于兰渚上环曲的小溪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漂浮。一旦酒觞滞留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一首,诗如不成,则罚酒三觞,如此以为娱乐。

  如今,跨越了千年历史时空的书圣故里已成为书法朝圣之地。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的人们,穿梭异花奇草,追寻当年风物……当代书法大家沈鹏、朱关田、李绎等精美绝伦的手迹,还有众多颂扬书圣的碑文更使书圣故里光耀千秋。

  记忆

  这不是人间仙境吧——清晨打开窗门,让氤氲缭绕身边。墨如流动在光里的云烟,从九宫格临帖至王羲之《兰亭集序》,我每天花一小时,徜徉于汉字的时光长廊;用一辈子,体味书写的敬意与喜悦。

  汉字碑帖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她已成为国人与自己相处的一种最真实的仪式。是日,“绍兴王羲之传说”入选国遗的消息传来,再次勾起人们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真迹的不解之谜。

  回望东晋,华夏文化的天空升起的亮丽星辰——王羲之用他绝代才华与登峰造极的书艺,倾倒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成为民族的骄傲。仲夏之夜,捧读著名学者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不禁心嗅远古文明的芬芳,徜徉于艺术的古道,为心润色,予意增光。

  合书养目,我仿佛又穿过古老而现代的碑帖长廊,倾听王羲之那则在中国书法或文学史上流传千年的神话,温故而知新。

  前年台湾之行,让我得知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辽宁博物馆各一卷的“萧翼赚兰亭图”,传说就是唐太宗时代首席御用画家闫立本的名作,但是,大部分学者并不相信这幅是闫立本的原作。然而,萧翼这个人替唐太宗“赚取”“兰亭序”书法名作的故事,却在民间流传了很久。

  唐代何延之写过的《兰亭记》,叙述唐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四处搜求墨宝真迹,却始终找不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众所周知,兰亭在绍兴城南,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友人——战乱南渡江左的一代名士谢安、孙绰,还有自己的儿子一起为春天的来临“修禊”。“修禊”是拔除不祥邪秽的风俗,也是文人聚会吟咏赋诗的“雅集”。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初春,在“崇山峻岭,茂竹修林,清流激湍”的山水佳境,包括王羲之在内的41位文人,饮酒吟唱,最后决定把这一天即兴作品收成《兰亭集》,要求王羲之写篇叙述当天情景的“序”。据说,王羲之已经有点醉了,提起笔来写了这篇有涂改、有修正的“草稿”,成为书法史上“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

  一代君王唐太宗如此喜欢王羲之的书法,自然不会放过天下第一行书。在他取得《兰亭集序》之后,命令当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临写,也让冯承素以双勾填墨法制作摹本。然而,历代尊奉的“天下第一行书”,只是欧阳询、褚遂良的“临本”或冯承素的“摹本”。

  1600年来,《兰亭集序》之美只能是一种想象,一种向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