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点评央视兔年春晚
年复一年的春节,就像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说起春节,就不能不提央视春晚。作为春节晚会的标志性人物,赵本山对这台晚会的感情也是五味杂陈:“现在春节年味越过越少了,大家过年好像都是过给春节晚会的,它(春晚)成一种文化习惯了。”从一开始,兔年春晚就号称要给观众“不一样”的感觉:草根明星上春晚、大量启用影视演员、彩排做足保密工夫、创纪录的语言类节目时长 当喧嚣散尽,又有多少“余香”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除夕之夜,本报记者走访众多文化名人,请他们来品评这“不一样”的兔年春晚。
让笑声更有意义
夏康达(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今年的春晚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语言类节目的分量很重。第一个亮相的相声《专家指导》,延续了姜昆相声中一贯的批判性和现实针对性,对许多老百姓关注的现实问题都有所表现。我认为,央视春晚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舞台应该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表现出来。《专家指导》的是非观念很清楚,价值观明确,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遗憾的是,这个作品在艺术上稍显粗糙,从创作上给人的感觉有些匆忙。
小品节目大多也表达了很多正面的东西,像《美好时代》最后真实人物的登场就是最大的亮点,由他来回答“怎么办”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把真实生活演绎成故事,既有笑料,又有真实的生活观。这种作品让人笑得有意义、有价值。有时候我们衡量一个小品的创作价值,并不仅仅是一分钟有多少笑声,还应体现出一种社会价值观。
注重民间性和草根性也是今年春晚的一大特色 这也符合春节晚会的性质,那就是强调联欢。以往对于春晚电视观众更多的是“观”和“看”,而今年更注重“联欢”气氛的营造。
春晚创新确实有难度
肖克凡(天津市作协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
今年的春晚我觉得还行。其实,春晚已经成为咱们国家的一种文化现象了,如同初一的饺子和正月十五的元宵一样不可缺少,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也就是说很难要求它能有创新。今年春晚的主题积极向上,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姜昆、戴志诚、郑建他们的那个群口相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描写了现在信息爆炸,良莠不齐的社会,我们老百姓要如何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去选择和分辨。从我写作的角度去分析,这个节目是有思想内涵的,同时又将包袱埋藏其中,不错。海清和黄海波的彩票小品也有味道,写的是一种道德上的选择。其他的像黄宏和那个电话亭的小品等等,都运用了文艺作品常见的制造戏剧冲突的手法,也都达到了娱乐大众的目的。此外,那个多民族的大型歌舞很有新意,在节日里看非常的喜庆。
相声仍让人失望
张春生(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在经历了几年的低迷期后,今年的春晚正在走出低谷。和前几年相比,今年春晚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关注人和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像儿童歌舞《爱我就抱抱我》,就很好地表达出了孩子渴望父母关爱的心情。整体来看,节目内容从表象化走向深化,结构上衔接得也很好。
歌舞类节目,从以前一人一句似的“截取式”转变为“板块式”,像《回家过年》《幸福大家庭》,不但各有特色,而且具备了厚重感。语言类方面,小品亮点不少,如黄海波、海清的《美好时代》,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演员的表演和台下的原型人物有了互动效果,让人不禁想起多年前春晚上的歌曲《爱的奉献》,这是春晚回归现实生活的表现。此外,草根类节目也是很出彩,演员毕竟都是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中走来的。
相声仍然是春晚的通病,今年的相声依旧令人失望。春晚相声始终没有很好地把传统和时代结合起来。一台晚会,形式上无论怎么创新,内容还都是要从现实生活中来挖掘,这是艺术创作的原则,有生活感的节目才能深刻、有特色。
草根上春晚 更有年文化
李治邦(作家,天津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我喜欢央视春晚的开场,平常就是一个热闹节目,跳一阵喊一阵敲一阵也就过去了。形式大于内容。而这次的开场舞《回家过年》主题找得准确,特别是和谐号列车开上舞台以后,那种回家的感觉,那种除夕的气氛就彰显出来。热闹推向了后边,温馨扑面而来,生活化,团圆化都洋溢在斑斓夺目的舞台上。尤其是阎肃最后上台说了那句亲切的话,把除夕的氛围浓缩在欢天喜地之中。
近几年的央视春晚都很少见优秀的群口相声,在马季、冯巩、赵炎、刘伟等人的《五官争功》后,就再也看不到耳目一新的。后来马东等人再上的《新五官争功》也远远没超过老段子,热闹热闹就过去了。这次姜昆等人的群口相声《专家指导》很让我兴奋,就是找到了一个切入口,把老百姓日常遇到的生活窘境很生动地描述出来,有了共鸣感,有了生活写照。更重要的就是包袱响了,戴志诚用保定地方语言说的埋进去反复使用,寓意深刻也耐人寻味。
以前的民族舞蹈汇集都好像是走过场,好像今年是这样,明年也差不多。这次的民族舞蹈《幸福大家庭》的舞蹈语汇很鲜明,衔接的也很舒展,在一个节奏里进行,五个典型民族舞蹈精粹融合在一起,优美的独特,热烈的夸张,后面配合上变化多端的电子屏画面,很惹眼。
电影演员介入到央视春晚应该是一件好事,大家熟知,也多少改变了这么多年就是那么几个小品演员的审美疲劳。可是也带来新的问题,就是他们对央视春晚这个十分特殊的表演舞台还陌生,甚至还显得生涩。表演放不开,或者放开了又觉得太过,远不如这么多年统治央视春晚舞台的小品演员,比如赵本山、黄宏、冯巩、蔡明等人。比如李小冉,再比如陈数等,都很拘泥。尤其是陈数,紧张得甚至连台词都磕巴起来。当然,我希望更多的电影演员能上央视春晚,吸引更多的眼球,引起更大的凡响。这就需要他们适应舞台的夸张,找到央视春晚小品的节奏。当然,我赞成的是今年央视春晚增加了《我要上春晚》的板块。让更多的草根上春晚,增加了新面孔不说,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年文化的味道。因为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百姓。那么这个《我要上春晚》就把年文化这点民间性和参与性表现出来,民间性就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央视春晚开了这道门,就注入了新的表演力,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我希望还应有绝活,我看到过很多民间绝活表演很精彩,比如天津的踢毽、抖葫芦,都很精彩。
传统加创新 春晚仍可观
甄光俊(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市文史馆馆员):
今年春晚的主题 欢天喜地创新美好生活,欢歌笑语共享合家幸福,比较准确地概括了人们过年的心情。整台节目有传统,有创新,有熟人,有生面,作为综合类的大型文艺演出,走到这一步也属不易。我还是比较关注戏曲类的节目,戏曲频道的专题晚会,天津台的戏曲类节目等,我都搜索着看到了,因为提前看到了各台的节目单,这样选择性地看就很方便,这也是平面媒体的功劳。今年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中国京剧艺术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作为戏剧人,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更愿意提醒大家,京剧艺术(包括其他戏剧)一定要随时代发展而发展。要继承传统,更要在继承的同时勇于创新;天津一直是很多重要戏剧艺术的发祥地,名家云集。从这里走出许多大家和戏剧人才,更应该肩负起振兴戏剧发展的历史使命。希望借春晚(包括各地方台的晚会)舞台更多展示戏剧,特别是京剧这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这对电视台来说,对其他媒体来说,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本报记者 张连杰 陈宝辉 张帆 马竞宇 实习生 翟志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