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之“毛泽东在井冈山用过的油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土地革命战争馆内,陈列着一盏轻便而简朴的小油灯。这盏被熏黑的、靠灯芯燃出豆点亮光的油灯,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它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一个20厘米高的竹筒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芯的小铁勺,两侧还有一个便于手提的竹皮拧成的竹梁。如今人们早已弃它不用。它留给人们的只是遥远模糊的回忆。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军委书记,同年12月,彭德怀率领由平江起义部队组成的红5军与红4军在宁冈县城会师。井冈山的革命力量进一步壮大。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也使国民党当局惶恐起来,为了把革命根据地扼杀在摇篮里,他们在军事上对井冈山发动多次"会剿"和"进剿",经济上对井冈山实行严密封锁,使井冈山根据地所需的服装、弹药、柴米油盐都发生了困难。为了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毛泽东精打细算,教育红军战士节约粮油等。因井冈山只出产少量茶油,大部分用油要靠下山打土豪获得。因此,毛泽东率部队刚上井冈山时,就向部队宣布了用油规定,即各连及其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油灯,可点3根灯芯;不办公时,应将油灯熄灭;连部留一盏油灯,供值班、查哨用,但只准点1根灯芯。在井冈山上,全军都严格地执行了这一规定。每到夜晚,随着熄灯号的响起,战士们就吹灭了油灯,只有连部的一盏油灯点燃着。

毛泽东抓了这件看似不大的小事,让战士们懂得了怎样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使有限的物资能使用更长的时间,以度过困难,迎接胜利。同时,毛泽东以身作则,他每天都要工作至深夜,但能用1根灯芯时,绝不用2根。就是在这样的油灯的微弱亮光下,毛泽东先后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名文章,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这盏油灯陪伴着毛泽东,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正因此,井冈山的油灯成了革命的指明灯,它在茫茫的黑夜中,指引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图片文字均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解放军报社网络部 联合主办的走进军事博物馆专题)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