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遗址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及毛泽东旧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院内

在我国的中南重镇武汉市,从武昌中华路转进都府堤,向前走不远,在红巷13号有一座修葺精致的院落,这里就是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1926年冬至1927年秋,武汉成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心。毛泽东继在广州主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之后,又在这里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泽东同志主办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武昌中央农讲所是在国共合作时期以国民党名义举办的。1927年3月7日,农讲所先期开班上课。学员来自湖南、湖北、江西等17个省,共800余人。4月4日,农讲所正式开学;原定学习4个月,后为适应形势发展提前毕业。武昌中央农讲所旧址原为清初左卫衙门旧址,后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创办东南西北中五路高等小学堂,这里是北路小学堂旧址,以后又改为湖北甲等商业学校和高级商业学校。北伐军攻下武汉后,商业学校并入武昌中山大学,房屋空出,武昌中央农讲所就在这里创办。农讲所是一个长方形大院,大院两面墙上“进行国民革命”、“拥护工农政策”的标语至今还历历在目。大院从前到后整齐排列着4栋高台式建筑,第一排红柱青砖的房舍,就是当年的办公用房。东头有常委办公室,毛泽东就在这里办公;第二排房屋中部是大教室;穿过大操场,是一幢二层青砖楼房,为学员寝室,寝室中陈列着简朴的双层木床、卧具、军装、枪架,墙上贴着体现农讲所办学方向的口号——“到农村去”、“实行农村大革命”。这个静谧的院落,74年前是风云际会的全国“农民革命大本营”,800多名学员将农运火种从这里撒向全国。周恩来、董必武、瞿秋白、恽代英、方志敏、彭湃、郭沫若、张太雷、李立三、邓演达等,都在农讲所讲过课或向学员作过报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中央农讲所学习和研究的主要课题。在农讲所,毛泽东除负责领导所务外,还亲自担任《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的教学,并作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专题报告。毛泽东在讲课时,常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很受学员欢迎,学员们“往往觉得没有听够就下课了”。在农讲所教务处的墙上挂着一块很大的展板,展板上用正楷整整齐齐、一丝不苟地写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规约》全文,共有1464个字。毛泽东十分重视对学生世界观的改造,开学伊始就请学生们集体讨论怎样做一个农讲所的学生,怎样进行思想改造,成为有力的革命工具,然后通过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规约》。这个《规约》是当时教务干事张国基亲手抄写的。农讲所学员除学习革命理论、农民运动知识等课程外,还学习军事,进行军事训练,并参加了当时一些军事斗争。1927年5月,农讲所学员参加了由叶挺领导和指挥的镇压夏斗寅叛军、保卫武汉的战斗;不久,又有300多名学员全副武装驰援麻城,配合友军剿灭当地反动会匪武装。

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农民革命组织者和领导者,农讲所实行军事编制,全校成立总队部,下设四个队和一个特别训练队,学生过着严格的军事化生活,每人发有灰布军装、水壶、斗笠、绑腿,还有一支全新的汉阳造步枪和100发子弹,每天进行2小时军事训练。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军事训练每天增加到4小时,学生除在学校上军事理论课和操练外,还经常到野外进行作战演习和实弹射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武昌都府堤毛泽东旧居,《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在这里写成

1927年6月18日,武昌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毛泽东、邓演达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每个同学领到一枚铜制五角星证章,上面刻有金色犁头和“农村革命”4个字,它指引着农讲所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的正确方向。经过102天政治军事文化的严格学习,这800多名学员于6月19日全部毕业,毕业后他们马上投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在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坚持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李骏、萧大鹏,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刘革非、赵文允,领导黄麻起义的戴克敏、汪奠川、刘文蔚,宁可坐牢死决不跪着爬出去的张文斌,迎接毛泽东上井冈山的陈慕平,指挥葛园暴动的程伯谦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由于大革命失败只办了1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介绍农讲所历史的辅助陈列室

毛泽东在武汉期间筹备建立了中华全国农民协会,参加了土地委员会会议和农民问题讨论会,出席了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曾登上黄鹤楼,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黄鹤楼》一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泽东这首词就是当年革命形势和他心情的真实写照。

从农讲所旧址走出来几十步,一幢青砖灰瓦的中式平房就是都府堤41号——毛泽东旧居。它是1927年上半年毛泽东在武汉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走进大门,穿过一个小天井,左侧便是卧室。当年与毛泽东同住在这里的有夫人杨开慧,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这里是毛岸龙出生的地方,也是这一家人最后团圆的地方。屋内陈设极其简朴,一张用旧了的老式床,一张方桌,一张条桌,几把椅子,两口书箱。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指导农民运动的光辉文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幢房子还有几间住室,革命先烈蔡和森、彭湃、毛泽覃、夏明翰等先后住在这里,与毛泽东共商革命大计。解放后,毛泽东之子毛岸青一家曾3次来到这里。故居现已辟为纪念馆,按当年面貌陈列展出,门上匾额“毛泽东旧居”系周恩来题写。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学习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红色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纪念特刊

这是笔者珍藏的一份珍贵史料——《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纪念特刊》。该刊为16开,共8页。封面上半部为孙中山半身像,右侧为竖排大字“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纪念特刊”。下方为该刊目录。《纪念特刊》共分6部分内容: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宣言;二、本所成立经过;三、好得很之回忆;四、开学纪念日自警兼勖同志;五、提高党权与清党运动;六、小小的贡献。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是1927年3月在湖北武汉重镇武昌创办,由湘鄂赣农民运动讲习所扩大而成的。从纪念特刊记载的筹备过程来看,当时首倡此议者为毛泽东同志。之前,毛泽东已经亲赴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向三省党部建议,在武昌合办农所,得到了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的批准。国民党中常委特发函件任命毛泽东为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

关于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目的,纪念特刊阐述得十分清楚: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有组织的民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为应付这种革命的需要,必须培养一批农民运动实际工作人员,以担负这个工作,这是创办农所的第一个要求。其次,农民问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是三万万二千万人的问题。如果农民问题得不到解决,国民革命永远不会成功。因此农民问题实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使命,就是要训练一般能领导农村革命的人才出来,对于农民问题有深切的认识,详细的研究,正确解决的办法,更有农运的决心。其任务就是开学宣言所提出的“几个月后,都跑到乡间,号召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实行农村革命,推翻封建势力。”而农讲所的近三十门课程正是根据创办的目的和任务而设置的。农讲所培养了一批很有领导能力的人才,并在以后投入到农民运动的工作中,成为了农民运动的先驱。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可以称作中国农民革命的大本营。

农讲所首批共有751名学生(半月后增至950人)。这751人中,湘151人,鄂206人,赣149人,豫36人,皖24人,苏13人,川25人,贵1人,陕4人,晋7人,奉5人,直19人,闽5人,浙5人,鲁30人。而现今国内很多资料甚至包括权威性的资料说该所第一期共有学员800余人(资料来源为学员的回忆),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应以纪念特刊为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泽东把他在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期间对佃农的调查情况写成《中国佃农生活举例》,作为农讲所的学习资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农讲所规约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