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通宝价格行情分析

嘉庆通宝背上下星各一-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嘉庆通宝背上下星各一
嘉庆通宝各局-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嘉庆通宝各局
嘉庆通宝小平宝泉背星-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嘉庆通宝小平宝泉背星

  【博宝艺术网讯】嘉庆通宝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满文左”宝”,右记局名19字。少数钱背星月纹以及记地或吉祥汉字(如:桂、福、寿、康、宁),吉语背文如:“天子万年”、“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财”、“嘉庆万岁”、“唯和唯一”、“如卖三倍”、“四方来贺”、“五世同堂”等多达20种,为历代古泉所仅见。

  清代钱币特点:一皇帝只用一种年号钱,虽铸量大而形制较简单;除个别例外,所有年号钱均称通宝,钱文:皆为工整楷书,读法均对读,除个别例外。

  清代钱币中的嘉庆通宝,马定祥先生在批注《历代古钱图说》时说到,嘉庆通用钱庆字底部攵均少一横,唯见一小平祖钱书作攵。这说明,他尚未见过书作“攵”的母钱、样钱和通用钱。从丁福保先生的《古钱大辞典》到以后出版的各种钱谱上,也都没有收录这种庆字底部书作“攵”的版式钱。我姑且称这种庆字底部书作“攵”的嘉庆通宝为“攵庆版”。

  嘉庆通宝

  嘉庆通宝铸于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1820年)。钱径2.2-2.6厘米,重2-4克。博宝在线拍卖网一年内共上拍嘉庆通宝203枚。

  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满文左"宝",右记局名19字。少数钱背星月纹以及记地或吉祥汉字(如:桂、福、寿、康、宁),吉语背文如:"天子万岁"、"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财"、"嘉庆万岁"、"唯和唯一"、"如卖三倍"、"四方来贺"、"五世同堂"等多达20种,为历代古泉所仅见。

  嘉庆通宝概述

  嘉庆在位25年,政绩平平,无足称道。

  嘉庆朝铸钱较多,普通品不受人重视,能够称得上珍品的又寥寥无几,如宝泉、宝源二局雕母,系中央户、工两部所制,较为珍贵,若地方局的雕母,则存世极罕,除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国家单位藏有一些外,私人处仅见宝苏宽缘常平式雕母一品。可谓货真价实的珍钱。另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嘉.。.

  行情分析:

  根据博宝在线拍卖网2009年--2010年嘉庆通宝系列在线拍卖统计,在1年的时间内,嘉庆通宝一共有203枚拍品上拍,总浏览9145次,参与总人次达到22人,出价次数163次,其中价格最高的是嘉庆通宝一组17枚,藏家最为关注的嘉庆通宝如下:嘉庆通宝    一组16枚、嘉庆通宝各局一组9枚、嘉庆通宝  一组十六枚。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嘉庆通宝小平宝东一组3枚】定价0元人民币起拍,加价幅度3元,在经过21次出价后,最后以81元的价格成交!

  以下是博宝在线拍卖网部分成交记录:

拍品名称

尺寸

成交价

起拍价

嘉庆通宝一组17

普品

150

150

嘉庆通宝各局一组17

普品

100

100

嘉庆通宝小平宝东一组3

普品

81

——

嘉庆通宝    一组16

未量

70

70

嘉庆通宝十六枚

见简介

60

50

嘉庆通宝各局一组9

普通

50

50

嘉庆通宝    十六枚

未量

50

50

嘉庆通宝小平宝昌背星一组10

普品

41

——

嘉庆通宝小平各局一组17

普品

40

40

嘉庆通宝小平宝泉背星一组10

普品

31

——

嘉庆通宝小平宝苏一组10

普品

31

——

嘉庆通宝小平宝源背星一组10

普品

31

——

  博宝点评: 

  嘉庆时出现了一些楷书钱文,如嘉庆万寿楷书大钱,有光背及背巨星二式,可能是西南地区所铸。按清初以来的制钱不讲究书法,但嘉庆宝黔局小平却有一种楷书钱文,写得清秀工整,令人耳目一新。嘉庆钱背还出现了草书钱文,如嘉庆通宝背桂桂、康康、寿寿,均是右楷左草,估计也属宫钱性质。

  另有嘉庆通宝背满汉文桂宽缘折二型钱,铸工甚精,真品存世不多,其母钱则仅见一枚。桂虽是广西省简称,但看此钱制作还出于中央户部,据传与上述嘉庆背桂桂等钱均悬挂于后妃寝宫之中,以寓早生贵子之意。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