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展出西域遗珍(图)

  深圳特区报北京1月26日电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20余种民族文字的木简、文书、古籍、舆图、拓片,100枚新疆各个历史时期使用过或流通过的古钱币,民间艺人现场表演的口头文献“木卡姆”,今天在国家图书馆开幕的“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本次展览为期两个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首都北京对新疆珍贵历史文献的全面展示。

  步入展厅,强烈的新疆地域文化特色扑面而来,模拟石窟的还原设计复古背景令人宛如身临其境。陈列柜里展出了全国23家收藏单位320余件展品,其中超过半数为现今仅存的孤本,21部古籍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展品中,汉文部分有记载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交往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写本《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残卷为《三国志》现存最早的版本。吐鲁番巴达木1号台地115号唐墓出土的麴氏高昌时期(499-640)写本《千字文》则为反映江南文化对高昌王国的深刻影响,是研究高昌国时期教育的重要资料。吐峪沟石窟出土的唐写本《大唐西域记》系最早传入吐鲁番的《大唐西域记》写本,为研究中亚、印度及丝绸之路各国政治、军事、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语言文字和社会风情的珍贵资料。

  民文文献中有新疆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出土的九世纪前写本焉耆龟兹文《弥勒会见记》,这部讲唱文学作品,语言古朴典雅,对后世的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反映新疆多民族聚居情况的代表性早期文献、文物还有东汉永寿四年(158)刻石的《刘平国碑》清拓本、和田出土的汉晋时期(前206-420)佉卢字函牍、楼兰出土的东汉(25-220)木简以及东汉(25-220)古于阗货币汉佉二体钱等。阚氏高昌永康九年(474)、十年送使出人、出马条记文书则反映了当时繁荣的东西方商贸往来。众多宗教文献典籍如和田出土的《佛名经》、吐鲁番安伽勒克南郊一座废弃佛塔中发现的《金光明经》以及粟特文摩尼教书信、犹太波斯语书信等则反映了西域地区多元文化交汇、东西交流要冲的重要历史地位。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