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黄杨木雕工艺怎么闯出新生路
因为经济的发达,温州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容易被忽略。在温州乐清,一门叶姓家族正在守护着一种传承了100多年的手艺,这就是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历史悠久,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很多传统手工艺一样,黄杨木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也被无情地边缘化。艺工们一度到了维持生机都困难的境地。在温州这个“人人争当大老板”的地方,为什么还有人守护着这门传统手艺,他们是怎么守的?
叶家的传承延续六代人的手艺
叶小泉,乐清翁垟地团村人,乐清黄杨木雕创始人叶承荣的六世孙,也是为数不多的没改行成电器老板的黄杨木雕传承人之一。“很多人都说,你还在干这个干什么,你这么大的厂房,租给别人,一年的租金回报都比自己弄黄杨木雕好,那样子舒服啊!”
可是叶小泉实在放不下,一是因为他家族延续的这门手艺,他实在不忍心成为“终结者”,二是因为他的父亲。
相传,叶承荣在道光年间就雕刻了黄杨木太上老君道祖像,被视为近代乐清黄杨木雕之始。而叶小泉的爷爷叶益周,则被称为黄杨木雕对外贸易的“第一人”。至于家族里出的黄杨木雕大师级人物,那就是两个手掌也数不过来了。
不过对叶小泉影响最大的,还是父亲叶栋材。叶小泉从小就目睹了父亲对于艺术的执着。 “手艺人总是闲不住,正月初二我父亲就拿着刀和锤子敲敲打打,当他正准备给身长一米八的天王翻身的时候,他忽然感到背上一阵疼痛,经诊断,是癌症晚期。”
正在叶小泉悉心照料父亲的时候,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告诉叶小泉这次的评选工作开始了,可以推荐其父叶栋材参加。“父亲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用一种近乎奢求的眼神看着我说:‘评得上当然好,但是现在评还有意义吗?’我说:对您来说,这是您艺术人生的圆满句号。他说既然这样,就去试试看吧。”很快,叶小泉将父亲的评审材料送到杭州,评审全票通过,并破例即刻通知叶栋材评审结果。
就是这件事,让叶小泉觉得“黄杨木雕还有希望”,于是便想“给黄杨木雕闯出条生路”。
他的木雕厂大胆引入流水线
从传统的角度看,黄杨木雕就是纯手工艺的,需要一个人从头雕到尾。可叶小泉成立的华龙雕刻却放弃了这种传统,大胆地引入了“流水线作业”,给黄杨木雕嫁接了现代经济。
叶小泉带记者参观了该公司整个黄杨木雕的生产过程。由于大批量生产同一种产品,所以,从取料到制胚,凡是机器能够取代的工作,都是由机器来承担。当一个个已经初具模样的木雕模胚从机器上取下后,便转到了雕刻车间。
虽然雕刻车间并无机器设备,但是,传统的手工艺在这里却实行了流水作业——有人专门雕头发,有人专门雕脸,有人专门雕刻衣服,还有人专门雕刻背景。长期专注一个部位的雕刻,他们的技艺都相当熟练,刻刀转动得很快。
叶小泉至今还对自己当年的创业故事记忆犹新。上世纪70年代末,乐清当时实力最强的一家黄杨木雕厂开始承接来自日本等地的海外订单。可是,每次交货的时候,海外客户却总是皱起眉头来。原来,厂里把产品交给一个师傅做,比如客户要100个一样的佛像,可是厂里交出的,却是100个水平不一、风格各异的佛像,而且因为一些师傅的工作效率,交货时间也往往很拖沓。从这以后,叶小泉就在思考怎么才能不改变黄杨木雕品质的前提下,也能像其他产品一样,进行流水化生产。
“现在,我的厂子有200多个工人,年产值可以做到2000万元,而在采用流水线之前,一年根本做不了多少产品。目前产品主要还是出口日本,不过,国内的需求也在慢慢增长。有一句话叫做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叶小泉说。
流水线VS纯手工
2006年,乐清市工艺美术协会与乐清职业中专合办黄杨木雕专业,由高公博、虞金顺等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亲自授课。由于多数学生家长误认为该专业是培养“农村里的木工师傅”,原本计划的36个名额,开课时只来了21名学生,这21名学生中又只有10人是自愿报名,其他是经该校教师向其亲朋好友解释推荐后才来报读的。
周锦云是温州工艺美术行业的领军人物,本人也是传统民间艺术瓯塑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表示,在温州这样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地区,想靠传统手工技艺吸引人才,非常困难。首先,要提高工艺美术从业者的收入,让他们生活上很体面。因为从业者会与别的行业比较待遇,如果从事工艺美术非常清贫,那还有谁愿意干?
传统工艺该如何主动去进入市场,进而在市场中形成热度,使行业重新壮大?叶小泉以温州人特有的商业敏锐告诉我们:拯救传统,需要创新。或许有人会骂:叶小泉的流水线是在糟蹋黄杨木雕,但市场接受了他的产品,这说明流水线上的黄杨木雕并不差。反过来,假如有更多的消费者通过购买低价的黄杨木雕而喜欢上了它,对仍然坚守纯手工黄杨木雕的人来说,不也是一个福祉吗?
我觉得,假如黄杨木雕界有10个像叶小泉一样为黄杨木雕的出路不停探寻的人,那么黄杨木雕的前途就一定是光明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