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安:创新改变了中国书法史
曾担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和中国亚视书画院等艺术社团的副秘书长、秘书长等职务。2005年被聘为华夏艺术学院教授;2007年担任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兼副主席、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担任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会长、龙顺成美术馆馆长;2009年担任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执行主席。2009年7月,马永安的书法被中国书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命名为“马氏书体”,并入编《现代书谱》。2010年2月13日,马永安的书法经过专家论证认定,通过并获得中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登记注册证书,正式被命名为“马体书法”,成为继中国书法行书体、草书体、隶书体、篆书体和楷书体5种书体之后的第六种书体——马书体。
结识马永安是在2010年9月,在京举行的“第六书体创始人马永安先生”新闻记者招待会上。
会上,据马永安介绍,2010年2月13日,经过专家论证认定,马永安书法获得国家版权局登记注册证书,被正式命名为“马体书法”,成为继中国书法行书体、草书体、隶书体、篆书体和楷书体5种书体之后的第六种书体——马书体。2010年6月,马永安以创新第六书体对文化的贡献,作为唯一一位来自文化界的专家和学者,与袁隆平等工程院院士和科学家,共同入刊大型科学文献《创新中国》封面人物。
有人如此评价马永安的书法:“欣赏马永安书法,不能从二维与三维的传统表象思维去理解,实际其艺术成就已上升到精神世界第二自然的精神家园,可谓得道自然。”
现场,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马体书法能上升到“道与自然”的境界?马永安的解释是,传统书法讲究入笔藏锋、收笔回锋、字体取势左低右高,而马体书法却反其道而行之,入笔不藏锋,收笔不回锋,字体取势左高右低,整个笔画不停笔,就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之意。
从小就爱琢磨“字”
马永安自幼聪颖,好奇爱动,父母目不识丁,自己却偏爱读书写字。三年级写字,与老先生比齐;四年级写诗,与诗人拼对儿。马永安说,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尤其是爱琢磨“字”,一次他写作业,把所有的字都写成了圆形,后来受到老师的批评,从那以后,他内心里就想,一定要把字写好,有空儿的时候他总爱琢磨“字”。马永安童年便开始练习书法,在乡里小有名气。
马永安小时家中经济拮据,母亲常年有病,孩子多大人顾不上,马永安自幼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常年与成人长辈为伍,使马永安和同年人相比,更早成熟,才思敏捷。
他年幼家境不好,却能性格独立,家贫志不贫,不亢不卑。这又是马永安性格组合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性格基础。可以说,独立的人格,
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前提。
习惯于逆向与创造思维
马永安读书不多,但却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上中学的时候,因为误了一节课,复杂的开平方让他犯难,于是他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困难,他设想,圆形里有一个常数圆周率,规则几何图形里是否会有方周率,如果有不就解决了自己开平方的困难了。经过十几年上千次的验算和求证,他发现了方周率的存在,并有多家媒体报道了《马永安发现方周率》,这奠定了他在数学领域的创新与成就。
一定要创出自己的风格
大学毕业后,马永安一直在媒体从事记者、编辑工作,但对书法的热爱却让他从未停止过对书法的研究和学习。1995年后马永安开始对中国书法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他临帖十分驳杂,酷爱书法,又不专学,但正是这一点,为马永安后来的自立门户做好了准备和铺垫。
马永安的传统书法获过多次大奖,受到李铎、张海、沈鹏等著名书法家一致好评。但是,马永安是一个永不满足、不愿停留脚步的人。他发愿,一定要创出自己的风格来。他告诉记者,他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研究字体的书写规律与创新,包括笔画的书写规律和创新,他甚至自己编写了一本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书法字典,他拿出几本厚厚的册子,记者看到,以拼音字母为排序,每一个汉字都有着几乎十多种写法,包括每个汉字不同笔画都有着多种不同的写法。马永安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自己思考研究的记载,其中有一些字已经有了马体书法的痕迹。
马体书法诞生了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马永安终于创出了自己的风格,创作出了自己的书体“马体书法”,2010年2月13日获得了中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注册登记证书,获得终身著作权,“马体书法”正式被命名。“永安成功了”,著名书画家魏峰对马永安讲。华夏艺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刘泽拿起《马体书法》字帖说,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大事。有人甚至认为“马体书法是当代书法的一个高度”。
正如业内人士点评,马体书法的点画,变化丰富,与传统书法相比,反其道而行之,更是一种发明和创造。马体书法,入笔盘笔,细如纤丝,笔锋在外。收笔若轻若重,轻若蝉翼,重若崩云,万毫齐发,收笔不收锋,势如破竹,痛快淋漓,一泻千里,给人愉悦之感。传统书法,千古一法,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无往不收,人人固守因袭,毫无生气。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讲,“善书者,得一笔足以”。马体书法,从结构、取势、运笔和点画,都刷新了书法,点画灵动凝重,夸张高妙,极富艺术张力。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