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派古建筑保护的代言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98年,罗哲文检查河北定州料敌塔维修情况。选自《罗哲文传》


  罗哲文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学生,他16岁开始追随梁、林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保护,是梁门弟子中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异类”。然而,由于两位先生对他视若己出,在他的身上倾注了更多的心力,再加上罗先生聪明刻苦,终于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保护的领军人物,成为梁派古建筑研究与保护的代言人。


  今年是罗先生从业七十周年。他在梁、林身边工作了十年,离开清华大学到国家文物局工作后,依然得到了梁、林的指导和支持。受梁、林观念的影响,罗先生的视野开阔、观念新颖,始终站在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保护的最前沿――长城保护与开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大运河申遗,确立中国特色古建修复理论……


  作者以精确的资料来源、翔实的权威数据、谨慎的学术态度,实事求是地评价了罗先生的学术建树和工作成就。罗先生是中国少数几个既能解决文化遗产“从何处来”、又知道文化遗产保护“向何处去”的专家之一。评述这个级别的专家,需要几乎与之对等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罗先生涉猎广泛,又有长达70年的实践,“评述”他是非常困难的事。作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群而不和”,书中没有针对罗先生的直接评价,很多评述都是假他山之石,建立在别人的初步评述之上,体现主题的主要形式不是“评”,而是“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文章没有了“评”,作者通过对材料的取舍来体现自己的倾向和观点,评论结合,相得益彰。作者的新闻从业经验使其能够较为恰当地取舍材料,把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技巧合理应用,弥补了在专业上的不足。


  这本书也称得上是锵锵之音。作者毫不讳言罗先生在工作中的一些失败与失误,对林徽因的评价也颇有独到之处。这些有“争议”的内容,应该会成为作品的亮点。罗先生在重修圆明园、东方广场项目、永定门重建、北京故宫大修等重要事件上都有可圈点之处,遗憾的是,本书对此或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削弱了作品的厚度。同时,没有收入详细的罗哲文年表,也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


  《罗哲文传》张海燕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