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黎明作品评析:心思缜密的清茶

  我没有拿田老师早期作品来,田老师作品比如说《碑林》全国美展上获优秀奖的作品,《碑林》这个从技法上在当时出现这样的作品时大家一致评价是很好,说田老师已经找到绘画语言了,可是田老师在《碑林》之后又画了两张类似作品之后就再也没有画那种东西,突然之间又改变了,而且他上中央美院上课的时候有老师跟我说过当时田老师做助教跟大家一起画写生,一天一个画法,今天以浓墨勾线第二天变成全是皴擦,第三天又开始染了,第四天又变了写实的,后来又变,上来几个周大概变了十几种风格,学生想跟都跟不上所以看出有一阶段,田老师是力求变化,有比较厚的田老师的画册的你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然后突然有一天,到《小溪》开始他改变了,这张画我选了一个局部,不是这张画,类似,戴帽子的小女孩穿红袄夸小篮子坐在小溪边,叫做《小溪》也是在那届人物画展上获大奖。出现了一种水雾弥漫,画面很空明清澈色调跟这个很像,出现了一种水雾弥漫的感觉,然后画面很空灵,很清澈,然后呢赏心悦目,像一阵清风拂面,像喝道很好的茶,那种清凉的感受,有这种感受,美感。

  这张是他早期的,变革以后的代表作,叫《阳光空气和水》,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中的一部分,这张画从远处看的时候根本看不出是什么,“人”,我们说,人,男男女女,男女老少,然后呢,向日葵,有向日葵、庄稼地土壤、阳光空气,全部融合在一起,你看这样的作品,你分不出,人是人,还是空气是空气,向日葵是向日葵,他把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已经完全贯彻在画面中了,而且这张画有草图,我见过他的草图,圆珠笔勾的,草图还有两三张,有的是确定人物位置的,有的是确定光斑位置的,而且还表示光斑的联系。

  这幅画中的三个小姑娘都带着草帽,站在这,这三个人是一个相似型的重复,叫相似形的重复,很接近三个型,那它就产生了一段节奏,这段节奏在整个画面当中,你看,他是很特殊的,其他地方没有这样相似形,重复性的安排,这个地方是很自然的,大大小小,很自然的排列。突然在那出现三个一样的,这就是一种对比。

  但田老师的画实际上里面藏着一种严谨,把一种相似性的重复放在里面了,然后有一侧,你看,这个,整个画面的左侧,左侧虚的东西多,实的东西少,在这一侧里面,像这些都是融染,大面积的融染,然后,你很少能发现真实,就是实际能看到的东西,但是在右侧有,右侧这里面,人物形象,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和花都画得相对比较实,左右一大的虚实的安排,右一个大的虚实的安排,然后地面,四个角,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还是很巧妙的,你看,这个地方,它属于,属于这种线,是远线,弧线,三根弧线,这两根相似,第三根胖一点,三根线的这种节奏,啪啪啪,很有规则的三根线,到这边呢,又出现几个密集的点,白底黑点,旁边可能这个地方,就是黑底白点,是吧,点还分虚实,像这种点是属于虚的点,有的点是实的点,大与小,方与圆,虚与实。黑白反复相称。里面太复杂了,我就觉得他的脑子就像一个反复运转的电脑一样,他能布置这么多东西在他的画面里面,让你欣赏起来就像八卦阵一样,很绝望,进去以后就出不来了。再说这三件衣服,这三件衣服在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讲过,中间是颜色比较重而且还是点最多点是小的点这是一种图案,左侧是颜色相对浅,点非常虚,点的数量少,但是面积非常大这是一个对比关系。到了右边点的面积要大而且点要比左边的实,呈现一二三,三种强度,点的虚实关系是三种强度,点的面积是什么呢?左右面积比较大中间面积比较小,中间是一个亲强对比,左右是一个弱对比。而且这个点是包在色彩里面的,但是这个点和这个点是破开人的,拓到画面外面来了,所以点跟人的空间关系是不一样的。然后你再看冷暖关系,中间是最暖的这种暖红颜色,到左边是比较暖的黄颜色,但到右边变成冷的蓝颜色,所以这里面你说田老师的脑子他在想什么?他怎么能组织这么复杂的画面关系呢,而且这只是画面的很小的一个局部阿,你要用这种方法去看门其他的地方太多了这种趣味。突然间从一个帽子,你比如说这个地方,这个位置裤子是白的一下这白颜色穿到这人的帽子上来,一个三角形的小帽子可帽子和裤子连在一起了,人的脸的颜色又和周围的这个人的脚的颜色是一样的,它是一种联体法他自己叫“联体法”。此与比,彼与此,彼与他,很多关系穿连在一起此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这样是一种融合,一中画面的完美的融合,表达他的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这是田老师的经典作品。

  对于这张画我想多说几句,因为这张画也是属于田老师的一张代表作品。最初展出的时候,我想想应该是在93年的时候,在北京的国际艺苑,当时有一个展览。田老师展出的,当时有四张画,尺寸都不大。现在这种画的风格我们有一个简单的说法,叫做村姑。都说田老师画高士和画村姑,这张画,我觉得是一个很经典的作品。

  刘进安老师讲过,现在人物画创作当中,面孔多,形象少。什么意思呢?就是画的人的脸五花八门,男女老少,少数民族也好,还是那种不同时代的古人也好,今人也好,各种各样的面孔都有,但是,形象上,他指的这个形象,是由一定文化内涵的形象,是有一个文化底蕴的形象。是能够代表中国的这种艺术,中国艺术独特的东方的魅力的一个形象。总结这个符号,太难了,但是田黎明老师总结出来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鸭蛋脸,椭圆形的,就这个椭圆形本身,以这种面貌呈现的时候,它具备的力量,是一个符号化的力量。是一个经典的力量。眼睛,嘴唇像枣核那样,圆圆的,整个脸型,椭圆形,这几个形搭配在一起的时候,你感觉,温婉,和谐,这种感受,是东方美的感受。它不像西方美女,大眼睛,高鼻梁,叫大嘴美人,像西方经典的罗伯茨的经典脸型,一看就是骨感,然后,很夸张。一种洋味的美,这个一看就是小巧,温婉,东方的美。而这个美呢,又不是五代传统仕女画当中,像唐伯虎总结的什么三百法啊,柳叶眉阿,它不是那种东西,它又加进了当代人的一种感受,所以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经典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有他的意义了,能够做出这样的形象记录。中国当代历史的贡献还是很少的,就几个人而已。田老师是其中之一。在一个这张画他选择的颜色,田老师的画面,既简单又丰富,单纯。为什么说他简单呢?因为它的画面颜色实际上你可以看到,黄与蓝两种颜色,黄的面积少,蓝得面积多,这样感觉很清凉,像夏天的凉风一样,但是蓝颜色,虽然色相种类少,但是在明度层次变化当中却非常多,指他的深浅,有的蓝呢浅一些,有的暗一些,有的亮一些,非常丰富,而且那种差别非常的微弱,他在微弱的差别里面让你感受到一种温馨的,一种平淡的美感,静谧的美感,所以说他的画像一杯温水,很清凉,像清茶,很清香,不刺激,却会回味绵长。

  再说的具体一点,他的心思缜密,田老师实际上充满了机巧,看起来很朴素的一张画,实际上藏了很多的想法,说明田老师这个人太聪明了,他藏了那些想法呢?我们来看一看他画的这个草帽,用草帽着一个点来说事,在草帽的左侧的边缘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左侧有一个亮光。这个亮光可以说是云彩,比如后面的,我们可以说是白云,这个地方,才草帽的边缘与这个白之间是一盒非常弱的对比,草帽的淡黄色,与白颜色是非常弱的对比,但是在往上走的时候,黑色的树叶与草帽产生一种比较强的对比,弱对比与强对比这是一个开头,这个对比开始了,开始以后怎么走呢?他沿着这个草帽边继续往这走,到这个地方又是一个中性对比,暗灰与淡黄,中性对比,到这边又似乎稍微强了一点,这个墨又稍微重了一点,又是一个稍微强的对比所以从这个往下走,又淡了,又开始消失了,消失在白里面。这个白与草帽的关系是渐弱,渐变,使逐渐消失的。那么这个地方是从黑,突然变成白了,所以他与白的关系是突然戛然而止,黑白分明,有一种慢慢的熔化开,所以草帽上面的边缘线突与底,就是背景与草帽关系是非常丰富的一种对比的节奏。这是上面的边缘线。再看下面的边缘线,在整个下面边缘线里面,是从蓝灰到黄灰开始,非常接近明度,逐渐到这,变成了白与黄,白玉黄也是个稍微强点的对比。这里面脸上颜色又重了一些,这个对比又加强了一些,到这时最强,黑与白,突然间又变成了,灰与白。所以底下这个边缘线,白颜色与底下几个颜色的节奏也是很有趣味的,那么整体上讲,草帽的底边,底边与白颜色对比是强的,上面是弱的,由一个大的弱与强的关系,在这两个关系里面又充满了很多趣味,这就是田老师心思缜密的表现,他能安排这么多趣味在里面,一般人做不到。

  其他地方你要再看看会发现更多,比如说他的这两个辫子,一个辫子长,一个辫子短,一个在身前,一个在身后,一个距离脖子之间是一个这样的小三角形,一个是很瘦长的三角形,太巧妙了,充满趣味。他把卢沉老师的不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梯形的魅力给扩展了,而且非常巧妙的显现出来,曲径通幽。中国的美不就是曲径通幽的美吗?在田老师的画当中就像一个园林一样,曲径通幽,你慢慢的走,慢慢的看,在他的文化的空间里面你能体验到田老师创作的,他打开的这扇窗户是展现的这样一种美。白点,左侧是一个大面积的白,里面有两个黑点,右侧是大面积的黑,里面有好多白点,白颜色以多与少,大于小的方式呈现,这是一个非常强的对比,整个右边的边缘线,黑得,散的白,又是黑得,冲下来,冲成一个边,以黑色为主,左边的这个边一点白开头,灰,大面积的白,低下又是灰,上面是冷灰,下面是暖灰,这两个边缘是有对比的,一个开一个合,一个白一个黑,所以你就从对比这两个字,对比这两个字啊,是充满趣味的,我们要拿这两个对比来看田老师的画面,你会发现他用了非常多的对比,这是心思缜密的一个人,非常理性的一个人,又是非常感性的一个人。

  田老师画的《早餐》是带有都市生活气息的,从村姑又变成都市的女孩了,温婉依旧,形象改变了,但气息还是东方的,美感没有改变。题材可以改变,内容可以改变,但是美的感受没有改变,这就是上升到一个高度上去了,所以说我们画画的时候,我们不是拿题材,拿这些表面的东西说事,我们抓住了精神审美的内核。这个内核是超越形象,超越阶层,超越环境,超越地域的。他最终达到的一个高度是文化的高度。

  田老师常常讲的一句话,我一开始总是听不懂,他说:“一张作品要呈现文化的空间”,什么是文化的空间啊?一张画不就是有人物,有山水,又花鸟,这不都是内容吗?怎么要文化的空间?不是,田老师是把这种内容与色彩与抽象的关系,总之,最后让你体验到文化的美,这种就是文化的空间,你在里面可以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东方文化的美感气息,这是红酒,女孩喝多了,但是女孩还是鸭蛋脸还是那种粗的辫子,东方的古典女孩喝多了,就跟西洋美女喝多了是不一样的,很奇怪,田老师放了一个洋酒在这,是不是有点都市的意思呢?是不是有点现代生活的气息呢?也有,但是田老师骨子里的那种东方美感是替代不了的,喝洋酒也是东方人的醉意,这是都市。

  田老师的作品中大家见的比较多的是村姑和都市女孩。这个都市女孩她有这样一种图形的变化,在看这个村姑的时候会发现,圆形特别多,椭圆形特别多,但是一到都市,方形增加了,方块形增加了,直线增加了,这种差别是一个很谨慎的一个差别,田老师在设计这种差别的时候,他实际上他经过了非常多的考虑,他觉得方形,方块形可能更适合表达都市人的生活,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改变,方形增加了。颜色还是蓝与黄,但是由于这种密密麻麻的方块,高楼大厦,汽车,人走在里面,气息就有点区别,这是坐在沙发上的一个时尚女孩,白领,怎么说呢?其实不是太纯粹,我认为这个时期的创作不是太纯粹,他里面的这种传统的情节太多了,田老师太喜欢这种朴素传统的美了,所以你说这种都市女孩是都市的吗?我觉得还是像村姑,技法是一样的,都是绒染,淡淡的颜色,淡淡的变化细细弥盖,方块形,这样的形是什么呢?窗户还是灯光还是什么呀?这种白与车窗后面的白颜色是不是连在一块的?连体法,不光是人与向日葵可以联系,人与汽车也可以联系,田老师的连体法,打破了这种背景与主体物的关系,他用这种理念他可以创作人与向日葵,人与荷花,也可以创作人与汽车,一个理念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去表现。这是我找的一个印象派的油画,我们可以看看田老师受印象派的启发,从印象派那拿东西是吧,白点嘛,大大小小的白点,对比强,对比弱,其实黄与蓝这种关系我不知道田老师是不是有这个抄袭的嫌疑呢?开玩笑的阿!这个是我减弱对比度后的效果,是不是跟条老师那个色调有联系,其实你说谁能不受西方美术的影响啊,田老师整天讲传统他还是很西化的一个人,这是我的猜测阿,个人的揣测。

  西洋女孩也是椭圆的脸鸭蛋脸儿,但这鸭蛋脸儿感觉就不是田黎明老师的那个鸭蛋脸,就是有区别的,其实区别在哪儿呢?在肩膀这个地方我比划两下大家就明白了,(现场画,边画边讲)都是鸭蛋脸儿田老师画得是这样的,但是这个鸭蛋脸儿他虽然也是鸭蛋脸儿但是他画的是这样的,这是两个差别,这个肩膀是消瘦的,这个是开阔的丰满的,这一个是往方里倾向更强大,一个是往圆更内敛,一个往外,一个往内,这是他的区别。这两个图形的区别田老师讲过这个东西,他说这个肩膀,为什么这个肩膀要扩张一点,为什么这个肩膀要更瘦一点,这一点的差别你要读出它其中的味道,这个味道是什么呢?是文化的差别。田老师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说他伟大了,我们可能只觉得,肩膀宽点,肩膀窄点,不是这样的,他的味道变了,文化底蕴变了。这是我们看西方女孩的图形。上面你看那个圆形的白点,那个圆点,黑与白的关系,斑驳的黑白关系,其实可能田老师的确受影响派的影响,大家都是这么说的,我也的确从作品中发现了这一点。这个美女,雷诺阿画的这个美女,在水里游泳的,热情奔放的,这个西方的艺人为本的态度把人推向极致,人是万物的主宰,这是西方人本主义的一种说法。然后呢,你看这样一种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的时候,他是张扬的,活力四射的这种,洋溢着青春的力量的,人饱满的非常的庞大,非常的强大,那你和刚才看田老师的东方美女,村姑,你完全感受到不一样。你觉得这个女孩的体重怎么着得奔着一百八十斤以上吧,但是田老师的女孩会觉得轻飘飘的,看这样的就像饮浓酒,像喝咖啡,田老师的画还是像清茶,这就是差异。我找了这么一张画来对比。这是游泳的人,水里面游泳。

  这是刘晓东老师的,中央美院的,他的油画系列,这是刘晓东老师的画,在黑色的水里面游泳,田老师也画游泳的人,但游泳的方式不一样,表达方式也不一样,这种感觉,你感觉冲突,黑云弥漫,黑水,然后白色的水花,这个人埋头在里面游,你就感觉在下沉,然后呢,沉重压抑。他的这种情调就是这样一种基调。田老师的画面也有光,伦勃朗的画面也使用光,但伦勃朗的画是集中起来,光都集中起来,有一种说法,是神秘之光。好像这种光源是一个小窗户,密闭的房间里面开了一个小窗户,集中照在人的头上,这种光把人衬托成为主体,光在在他的脸上,人们集中起来看他的脸,然后呢,人像神一样,然后呢,画面当中你看不到人与自然的联系,只是突出人,但是田老师脸上用的光不是,田老师是把人融在自然当中,是人融在户外光,散光。

  这是田老师的人在游泳,在水底下,消失在水底下,他是和谐的,有人评价田老师的画写过一篇文章叫温文尔雅的批判,我觉得有道理,田老师并非选择逃避,温文尔雅的批判,大家会觉得工业革命以后,物质的欲望太强大了,人对自然的破坏太强大了,人变得浮躁忙碌,跟自然的隔膜越来越多了,不能亲近自然了,那么这个时候,很多画家用批判的手段去表达这种世界观,我是反对这种东西的,但是田老师好像没有批判,好像没有正面地批判,它是以歌颂自然美来批判,所以叫温文尔雅的批判。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