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我国民办博物馆的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成都论坛即将闭幕了,按照安排,需要对本次论坛有一个简要的总结。但我想既然是论坛,就是畅所欲言,就是各抒己见,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因此,小结也只能谈些个人的感受。
  一、关于本次论坛的情况
  本次论坛是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一次民办博物馆专题论坛,去年我们在北京开过一个民办博物馆的座谈会,但参加人数和省份都很有限。这次论坛来自全国各省市博物馆主管部门、民办博物馆馆长以及有关专家100余人参加,特别是有60多位民办博物馆的代表。本次论坛以“提高民办博物馆的专业化水平”为主题,结合国内外民办博物馆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对我国民办博物馆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大家普遍反映,这次论坛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气氛民主而热烈。各位代表和同志的发言既是相互间的工作交流,也是彼此思想火花的碰撞,当然更是一次相互学习的难得机会。大家一致认为单霁翔局长的讲话站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我国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历程、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如何科学规范民办博物馆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各位馆长和代表的发言异彩纷呈,与大家分享了各自在建设民办博物馆方面的探索、有益的经验以及对进一步做好民办博物馆的新思路和建议。本次论坛通过的《成都倡议》,充分反映了各位馆长对加快博物馆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发挥民办博物馆在社会服务中积极作用的强烈愿望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因此,《成都倡议》必将对促进我国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博物馆发展的快速时期,据统计近20年来,我国的博物馆每年都以超过100座的速度在增长。在这一时期,民办博物馆更是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机遇期。但由于在我国民办博物馆产生历史还很短暂,目前还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及全社会的支持、培育和正确的理解。大家普遍认为,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著的,但确实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困难和瓶颈问题。我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人们或对民办博物馆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将民办博物馆称之为“私人博物馆”,把民办博物馆和收藏家混淆,或把发展民办博物馆视为“招商引资”。这些模糊认识,直接影响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我国民办博物馆的初期形态,与国外民办博物馆依托的基金会,并由其委托理事会管理博物馆存在明显的不同。我国民办博物馆的建立多由举办者依个人意志、兴趣、爱好等等所决定,建馆后的管理也多由举办者个人承担,博物馆的藏品等财产权经常与其创办者的财产权混淆不清,这也许就是很多人将民办博物馆举办者称之为收藏家的主要原因。虽然《博物馆管理办法》中要求民办博物馆必须依法成立理事会,但真正像观复博物馆那样,尝试把理事会的功能落到实处的民办博物馆还凤毛麟角。由此,带来目前民办博物馆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博物馆的管理者多半属于“半路出家”,甚至也很少有专职的馆长;另一个是博物馆管理者多属于个人行为,或博物馆法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是普遍缺乏专业研究人员。举办者多是基于个人兴趣、爱好进行收藏,展览也多是依据自己的力量设计和布置,专业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很多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摸索,难有专业教育或培训的机会。因此,民办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很低,专业人员缺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根据2009年的一次调查,山西平遥12家民办博物馆,平均有工作人员10人,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70%以上为中学或以下学历,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只占20%——30%,专业文博人才几乎没有。即使在上海、天津这样的大都市,民办博物馆也都存在着从业的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偏低。
  三是办馆的资金匮乏,筹措渠道来源单一。除个别民办博物馆外,大多数民办博物馆维持正常运行的经费难于保证。博物馆基础建设和相关专业工作,也因经费问题不能正常开展,博物馆展览和应有的社会服务质量普遍有限。更有甚者,极少数民办博物馆通过收购和出售文物藏品(包括交易出土文物)以维持博物馆的运营,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我想民办博物馆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除了道义上的外更多的还应是经费问题。
  四是缺乏长远的建馆和发展规划。不少民办博物馆主要定位于较为单一的行业历史、企业文化、企业产品、个人收藏展示,除了一些行业内部服务接待外,作为博物馆应当承担的藏品保管、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公众服务等难于全面开展。一些民办博物馆的展览,仅仅是货架式的摆放或罗列,展品也缺乏必要的信息,甚至充斥着大量的粗制滥造的复仿制品,极易误导普通观众,不可能真正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这些问题表面看来主要是经费问题,但实质是如何确立民办博物馆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目前民办博物馆存在的这些问题,是不是我们开个会或发个文件就能解决?显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我们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识外,还要有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社会环境的进步。但我们现在是否就无所作为呢?也显然不是。
  二、如何进一步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工作。
  各位代表围绕如何解决民办博物馆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交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经验,也提出了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和思路办法,我想结合我们近20年民办博物馆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就如何为“提高民办博物馆的专业化水平”做好服务工作,谈几点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进一步的提高对民办博物馆发展建设的认识。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将民办博物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内容,纳入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和繁荣博物馆文化既要重视国家级综合类博物馆以及专题类的大馆建设,也要积极的提升那些覆盖基层和城乡社区的中小型博物馆。我们支持一些地方政府或城市大力发展民办博物馆的举措,但更强调现有博物馆,包括民办博物馆质量的提升。博物馆建设的核心是内容建设、服务能力建设,而不是馆舍的建设,特别要避免形式主义、内容空洞、贪多求大的不正确观念。
  (二)根据各地民办博物馆的实际,加大对民办博物馆的支持力度。各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依照7部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和本次会议的精神,本着积极鼓励,着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支持、鼓励和引导民办博物馆的健康发展。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的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三)要切实尊重博物馆的专业规律,负责任的指导和引导民办博物馆的建设,推动民办博物馆的管理运行、业务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水平的提升,不断完善博物馆功能,有效发挥民办博物馆的社会作用。我们要承担起博物馆行业管理者在组织、协调、服务的职能。既要敢于说实话、说真话,也要办事实、求实效。要鼓励博物馆间合作,特别是一些省级大馆,在藏品保护、展览组织、社会教育、文化产品开发以及博物馆管理等领域开展帮扶合作,要打破管理体制上的壁垒,发挥国有重点博物馆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区域民办博物馆的进步,使民办博物馆更好地融入博物馆行业大家庭。
  (四)要积极引导切民办博物馆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对博物馆属性的认识,强调博物馆非营利的永久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性质。按照国际博物馆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断的引导和规范我国民办博物馆的行为。民办博物馆虽然来源于民间收藏,但它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收藏家。民办博物馆是将纯粹的私人收藏行为转化为社会行为,就像马未都馆长所说的“从个人兴趣到社会责任”,实际上是民间收藏者一种境界的升华。
  (五)积极支持民办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根据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健全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行理事会决策、馆长负责的运行机制,将是我国博物馆发展并融入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务院正在制定《博物馆条例》,将有更加明确的要求和表述。一些民办博物馆的体制机制的探索,也将成为博物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各省市文物局也应将民办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培育,纳入博物馆人才培养计划,逐步提高现有民办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水平,改善从业人员结构。
  同志们,积极的支持民办博物馆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更是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以这次论坛为契机,深化认识,高度重视,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努力的实现我国的民办博物馆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宋新潮)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