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有多少面孔值得回味

  2010年已经过去,我们经历了它,也“围观”了它。


  这一年,世博会来了,一种全新的收藏主题闯入收藏者的视野。


  这一年,中国GDP荣升世界第二,中国艺术品市场也开始大步迈向亿元时代。


  这一年,伴随着“糖高宗”、“蒜你狠”、“豆你玩”,收藏品也“见风使舵”,其价格上涨之快,用“疯狂”已不足形容。


  这一年,无论是文博机构还是收藏协会,乃至收藏个人,都踊跃加入到“文物回流”的大军中。


  这一年,收藏市场进入“去粗存精”的时代;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开始步入标准化、法制化新时代……


  大师  政府官员能不能获选“大师”?教授能不能获选“大师”?新科大师的身价到底涨了几倍?随着第二批“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出炉,“大师”成为了2010年工艺美术界热议的焦点。评选的前前后后闹得沸沸扬扬,说白了,“钱”闹的。一个荣誉称号,如今已与市场价格息息相关。创作者为之费尽心机,而一些收藏者也是瞪大了眼睛,把宝押在了“大师”身上。


  当代工艺美术各个门类的风生水起,大师功不可没,他们的不断涌现使得市场更加活跃。然而,在这个“大师”满天飞的时代,收藏者的困惑也越来越多。是不是该对头衔、资历看淡些?是不是该更多关注作品的艺术水准?2010年这次喜忧参半的评选,给人们带来的最大收获或许是思考。而今年将进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各方人士是不是淡定一些为好。


  回流  促成文物回流的充分条件是什么,2010年的表现已经给出了生动的答案——国力、经济以及市场行情看涨。


  去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随着首批150件圆明园文物在修复后公开向世人展出等相关纪念活动的举行,海外圆明园文物的回流再一次成为焦点。与此同时,受国内文物艺术品热的波及,“海外寻宝兵团”的称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甚至引得“老外”们也开始搜寻自家是否有中国古董。


  关注文物艺术品回流本身是好事,但当“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时,其背后或许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隐疾。比如是否存在炒作成分?回流的一定是精品吗?盲目争抢导致价格哄抬,会不会已经远远超过了文物本身价值而造成浪费……实际上,公认的文物回流最好手段是由国家出面进行追索。当个人力量涉足其中时,理性是必要前提,否则,比起西方人,我们不差钱,却输了观念。


  存精  去粗存精,用这个词来概括2010年的收藏市场,可能再恰当不过了。在经历了群雄争霸的“混战”之后,收藏市场开始进入优胜劣汰的时代。这一年,为了提升竞争,收藏市场可谓举措频频:“进城”(地摊市场纷纷被改造为古玩城)、打造品牌航母、宣称要向国际化路线进军……这一系列变化中依然“有人欢喜有人忧”。因为古玩市场不需要整齐划一的形式规定,外表的华丽、夸张的造势也未必真正适合其成长。


  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的市场规律。能够站立于市场的胜者,整合资源的同时无一例外“精”在诚信经营、行为规范,其古玩经营者也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人说,古玩的真假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世间的伪善,一旦整个市场出现信任危机,纵然外在规模再庞大,也是枉然。


  分割  文物艺术品投资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将艺术品“切割”后按“份额”交易,可以让最广大层面上的普通百姓也参与其中。2010年,先有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推出国内首个“艺术品资产包”并完成发售,后有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高调启动,“艺术品份额”这个新名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圈外”人士所熟知。


  然而,文物艺术品能否像股票一样“炒”?K线图对于文物艺术品是否同样适用?更多百姓参与是否真的有益于当前的文物艺术品市场?被“分割”后的虚拟份额还附带着多少文物艺术品的文化内涵……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征途在这一个分岔口走上了“股票化”的进程。这里是投资的乐园,却没有收藏的土壤;这里有商品的交易,却缺少文化的思考。


´,´

  关联  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越来越有国际范儿,是2010年博览会的最大亮点。国际范儿的表现何在?以北京为例,在各大博览会上,海外展商、专业买家身影活跃,交流的频繁甚至让众多海外文博机构、拍卖行对这块蕴藏着巨大潜力的“宝地”青睐有加,各种跨国合作不断,市场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


  然而,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是否就说明当前整个市场已达到如此高度了?显然两者没有等同关系。互动频繁只能说明吸引力无穷,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成熟市场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分析,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结构、层次仍有待清晰合理,收藏队伍、研究队伍以及公众队伍尚在培养和规范中。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要做到名副其实而非人为地“被国际”,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狂涨  对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而言,2010年最绕不过的关键词莫过于——涨价。从“蒜你狠”、“姜你军”到“豆你玩”,从农产品到房价,再到收藏品,几乎没有不在涨价的。收藏品价格迅速上涨,也使得全民收藏的势头更盛。


  黄龙玉、第四版人民币、古代书画、瓷器、犀角、古钱币等等,几乎每个收藏门类都在涨,而且是涨得神乎其神,高乎其高。以黄龙玉为例,从2004年开始,短短的六年时间,黄龙玉价格从最初的几元钱一公斤涨到上万元一公斤,特别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其价格一飞冲天,涨幅之快令人咋舌。


  这一片片的“涨”声是谁鼓出来的,谁也说不清楚,但目前这涨幅确实很给力,让全国收藏者对2011年有了更多的憧憬和期待。不过如果全民都来给收藏品的狂涨推波助澜,带来的究竟是发展还是发烧,却是在涨价之外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选择


  一边是收藏大军的急剧膨胀,一边是市场行情的全线飘红,2010年对于收藏者而言,是一个发展与考验并存的一年。


  发展表现在眼光上,这一年里,一些藏家的目光不再拘泥于中国的艺术品,而是尝试着放眼世界;发展还表现在心态上,一些人开始摆脱“深藏不露”的旧习,学会欣赏与交流并重;发展也表现在对未来的规划,比如捐赠意识淡的局面有望得到改善等等。不过,当这股力量走到今天,不可回避地要面对“瓶颈”式考验,最为突出的就是身处“天价时代”,收藏者该如何合理定位。事实上,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作为藏家,最难得的是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观念,是更看重藏品的“前途”还是“钱途”?毕竟,收藏和投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亿元  4.368亿!去年6月,从日本回流的黄庭坚书法作品《砥柱铭》随着一记重槌落下,身价最终定格于这个数字。可以说,这个数字让众多业内外人士都记住了这件全球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不过,到了秋拍季,天价依旧上演:“王羲之”首次有了市场价——草书《平安帖》以3.08亿元成交;李可染、徐悲鸿等近现代大师的力作纷纷获得“亿元身份证”。值得一提的还有,今年中国南方拍卖市场首次出现亿元拍品——八大山人《竹石鸳鸯》图在西泠印社拍卖公司拍出了1.187亿元……


  如果说2009年中国艺术品拍卖迈入了“亿元时代”,那么2010年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时代定义被彻底夯实。尽管艺术品市场中“泡沫说”、“浮躁说”等依然存在,但是2010年,人们的兴奋点不再是拍场上有没有“宝贝”身价能上亿,也许正像一些专家预测,中国单件艺术品价格的下一个目标将是——10亿元!


  交流  201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代表大会暨第25次全体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是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64年来首次在中国举行,来自122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博物馆界权威人士一起论道。


  而对于喜爱参观博物馆的人来说,2010年同样是大饱眼福的一年,苏州市民可以在家门口看到洛阳来的唐三彩、福州观众在家门口就能一睹宁夏佛像的风采。与此同时,中外博物馆“互通有无”也进一步加强:西班牙的油画进驻北京、俄国女皇的珠宝走进了上海……


  在过去的一年里,博物馆间频繁的跨省、跨国交流与合作成为了常态,很多曾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珍贵藏品开始了巡回演出,很多促进博物馆发展的新观念也在各种活动中诞生。每个地方的博物馆都是当地文化与历史的凝结,随着展品的“走出去”与“引进来”,新的理解、新的醒悟也都在这个过程中生发。无论是对博物馆还是对参观者,甚至日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来说,加强馆际间交流都是一件功在千秋的正确选择。


  世博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不仅是全球科技成果的展示盛宴,也让一项国内并不常见的收藏门类——世博会主题收藏浮出水面。除了配合世博会发行的一系列纪念品外,世博门票、世博护照等也成了万人追捧的收藏目标。更有一部分人将目光投向了收藏难度更大的往届世博会衍生物。


  从奥运会、世界杯到世博会,中国收藏界诞生了一批新兴收藏者,他们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较为丰厚的收藏预算与浓厚的研究精神。世博藏家根据藏品追溯着世博会百年历史,协助这个本来不被中国人熟知的国际盛会,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在这批藏家的带动下,愿意研究世博会历史的人也多了起来,可以说,大部分国人对世博会从一无所知到渐渐熟悉,收藏功不可没。


  拓宽  五年前,收藏协会跨省交流还是一种新兴的现象,而五年后,这种跨省乃至跨国的交流则成为了一种常态。


  如2010年12月,江苏宿迁市收藏协会就与北京、安徽等“兄弟”协会共同推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收藏交流活动。事实上,在2010年各地藏协举办的活动中,像这种跨省市协会合作的情况不胜枚举。


  更令人欣喜的是,收藏协会也开始了频繁的海外淘宝之旅。如2010年6月,浙江省收藏家协会即组织会员赴日本淘宝。可以说,跨国交流是收藏协会对于自身功能拓展的又一次成功尝试,它不但增广藏友的见识,也使更多藏友参与到“让国宝回归”的大潮之中,体现了藏协对于整个收藏界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章程  2010年7月1日,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制定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第一个规程、中国拍卖行业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正式实施。如果说1997年实施的《拍卖法》是整个拍卖行业的立足之本,那么此次出台的标准就是今后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它标志着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进入了以标准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为特征的新时代。


  事实上,随着收藏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今后还会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诞生。不过,我们在期待这些规程尽早诞生的同时,市场中的每一个成员不妨先规范好自己,扮演好自己在市场中角色,这样,市场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