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平:巴蜀画派能提高文化凝聚力

  本土不少艺术圈人士给华西都市报打来热线电话,纷纷为“打造巴蜀画派系列报道”献计献策,他们都很希望巴蜀画派能成为四川美术界乃至四川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昨日,川音美院院长、著名油画家、四川省艺术创作交流促进会会长马一平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近现代四川美术的发展一直都是百花齐放,所以巴蜀画派需要体现这一优良传统。

  当年曾提出“四川画派”

  马一平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也是四川油画界的代表人物。1962年,他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后就开始留校任教,2000年,四川音乐学院创办美术学院,他又来到成都担任该院院长,同样对本土艺术界输送了很多新鲜血液。桃李满天下的马院长也一直对当代四川美术的发展有着极为独到和精辟的认识,他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四川美院走出了以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为首的优秀艺术家,这批画家当时创作的作品风格比较类似而被称为‘伤痕美术’,当时评

  论界就提出了‘四川画派’这个观点。”进入本世纪以来,四川美术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再加上重庆直辖的原因,马一平认为,上述的诸多画家在艺术上的追求逐步开始分流。

  巴蜀画派能提高凝聚力

  “虽然‘四川画派’的概念慢慢开始在业内淡出,成都和重庆也分属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可两地画家的沟通和交流依然紧密,再加上巴和蜀具有共同的文化根源,所以成渝两地画家实际上还是可以算是一个体系。

  把他们的作品和全国其他地方画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他们还是有很多共性,比如成渝画家对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整个社会热点都一直有很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巴蜀画派更能提高两地画家的凝聚力,尤其巴蜀画派应该有着四川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这样才能让更多有才华的艺术家加入这一阵营。”作为川音美院的一院之长,马一平还认为,巴蜀画派的推出还能在学生中间找到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华西都市报记者 杨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