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中国大遗址保护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新华社记者 廖 翊

  浩浩五千载,巍巍大中华!广袤辽阔、壮美神奇的疆域国土,辉映日月、承续不绝的精深文化,造就一个伟大的国度,成就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气概与永恒荣光。

  1995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大型文化遗址”概念,沉埋于历史长夜的庞大文化遗址,被纳入保护视野。

  2005年起,国家正式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投入20亿元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100处重要大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纲要,正式启动100处重要大遗址的保护工作。过去5年间,实施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初步建立了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确立了由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西安片区、洛阳片区组成的“三线两片”为核心、100处大遗址为重要节点的保护格局。

  近日,记者随中央媒体采访团赴西安、洛阳、成都,考察了“十一五”期间几处重要大遗址的保护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情况。

  巨大场景回响旷世辉煌

  首先,让我们鸟瞰这一个个可用先进遥感技术拍就、展示的宏大场景——

  位于西安市东北的大明宫遗址,3.5平方公里的巨大原址、19.16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以无比的空旷叙述大唐统治中心的尊贵与堂皇,屹立遗址之上的丹凤门、含元殿等保护展示工程,昭告“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政权中心的庄严与宏伟;

  作为世界最重要都城遗迹之一的汉魏洛阳故城,划定保护范围121平方公里,伊洛平原残存的阊阖门、太极殿遗址,沉埋的铜驼大道遗迹,栉风沐雨两千载的白马寺,呼应着司马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浩叹;

  见证中国封建社会辉煌历史的隋唐洛阳城,被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隋朝“建国门”定鼎门保护展示工程宏伟矗立原址,武则天时期洛阳城宫城正殿明堂、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正在进行,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保护及遗址公园已然成形;

  建于商末至西周的古蜀国都城金沙遗址,2007年4月起,以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展示、园区文化景观相结合的全新面貌出现在成都市区,短短3年,面积为456亩的考古遗址公园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太阳神鸟”涅槃重生……

  中国古代文明鼎盛时期遗留下的大遗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最综合的物证,遗存规模宏大、遗产价值突出。沉睡千年的大遗址一朝唤醒,便以其无比神奇的生命与今日世界展开穿越时空的对话,其保护的重大价值即刻彰显。

  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国际上,考古遗址公园已被证明是一种切实有效、并已日趋成熟的大型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23个立项名单,并颁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我国大遗址保护工作迈入新阶段。

  “郏辱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2009年10月竣工的隋唐洛阳城定鼎门保护展示工程,重现了晚唐诗人褚载《定鼎门诗》的咏叹。

  专家用科学手段对定鼎门遗址夯土、砖等进行了有效保护后,依照史料描述,在不伤害原址前提下,在其周遭修建了一个更大的“定鼎门”,以“笼罩”的方式保护定鼎门城址,展示考古成果,并由此带动22平方公里的隋唐洛阳城里坊区的保护。“洛阳的工作首先建立在科学发掘、保护的基础上,保护是最基础的工作!”考古专家钱国强表示。

  担任大明宫丹凤门工程设计的张锦秋院士介绍:丹凤门的设计建立在科学的研究和充分的历史根据基础上,“要能给人历史的联想,要沟通历史和未来”。她特别强调,整个保护展示工程要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家文物局规定,要有“可逆性”,即可以在不惊动原址的情况下拆卸,恢复原貌,整个工程都是现代装卸式钢结构完成的。

  大明宫另一代表性遗址——含元殿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则是将残存的土质遗址封闭保存在保护砌体内,彻底隔断人类活动和自然力对遗址的侵害,实现了有效保护。同时,保护砌体采用传统材料、传统技术和工艺,复原再现遗址的基本结构和布局,展示局部遗迹和出土文物。这种做法也为汉魏洛阳城遗址、成都金沙出土文物保护、展示所遵循,金沙遗址以实现“保持遗存本体及历史环境的完整性”而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成为中国文物工作者及各级政府形成的原则共识,引导刚刚起步的中国大遗址保护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大方向。

  大遗址保护追求“四好”

  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城市新景观。

  记者看到,西安大明宫、成都金沙、洛阳定鼎门……如今成了市民休憩、寻找城市记忆、对话历史文化的宏大场所。“5·12”大地震期间,金沙遗址公园成为成都西北城区市民最大的庇护所;每年的春节期间,在金沙遗址公园举行的“太阳节”成为成都市民新的节日。遗址公园有效拉近了遗址与公众间的距离,全民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得以提升。

  国家文物局介绍:“十二五”期间,要以“遗址本体保护好,周边环境整治好,人民生活改善好,经济社会发展好”为目标继续加强大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基本形成以西安、洛阳、荆州、成都、曲阜5个文化片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4条文化线路,环国境线一圈分布的重要大遗址为重点、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

  大遗址保护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场保卫战。各级政府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在这场重大文化行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文化遗产保护不再是文物部门一家的事,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大遗址的保护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物工作者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