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泰:仰望汉字星空

  孙行之

  “封泥是印章的蝉脱,准确地反映秦汉时期的官制、地理信息、文字的演化规律以及古人的美学理念。”杨广泰说。小小一枚封泥,穿过狭长的时空隧道,忠实而细致地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点滴。这是封泥的神奇之处,也是令杨广泰痴迷其中的缘由。

  封泥是印章按于泥团作为简牍封检的凭证,目的是避免文件和物件在递送、保存过程中被擅自拆启。其使用始于秦代,直到晋代,纸张、绢帛代替竹木简牍书信的来往,封泥才逐渐谢幕于历史舞台。对于那个时代的官制、郡县设置和文字演化研究,封泥都能够填补史书典籍之缺,是准确而直接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封泥,近代以来的古文字专家解开了不少考古疑案。

  十多年来,杨广泰汇聚封泥一万余枚,这样的体量已远超在古玺印研究领域广有影响的上海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也意味着,他的收藏在世界范围内的机构和个人中,都堪称第一。

  古玺印专家、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告诉记者:“这批封泥已经构成了中国玺印文字研究最为丰富的实物资料。”在封泥研究上,包括被学界称为“当代封泥学研究奠基者”的孙慰祖在内的许多学者都曾得益于杨广泰的收藏。

  杨广泰是职业书画经纪人,也是画廊老板。游走于艺术品市场二十年,经手的中国书画不知凡几。生意场上,他一贯眼光犀利、出手强劲。收藏封泥却与生意无关,经年累月地收集、出书,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番辛劳,出于对封泥的推崇,也希望助益学者的研究。文字遗物面前,杨广泰成了一名纯粹的仰望者。

  集腋成裘

  收藏封泥,杨广泰鲜有放过的时候。河南、山东、陕西,这些时常出土封泥的省份,民间收藏也较为丰厚。于是,不断新发现的封泥牵引着杨广泰的目光,让他频繁奔走于这些省份。有时,即使无封泥可买,来到出土地点凭吊一番也能令他满足。

  在收藏圈子里出名之后,一般谁喜好哪一种东西,专事此道的买卖人心中都有一本账。市场上出现新东西,消息就会很快传入他耳中。有时,为了得到一枚带有新的官名或者地名的封泥,杨广泰会开出比别人高几倍的价格。今年,为了数十枚新莽时期的封泥,他赶赴陕西,请一位藏家割爱。软磨硬泡之后,最后以数倍于市价的价格收入这批封泥。

  在杨广泰那里,小小一枚封泥,常会以万元的价格成交。有人对他开玩笑,说是:“泥比金贵”。有时,明知一批封泥中掺杂假货,杨广泰也会悉数买来。“假货我也有兴趣,我倒要看看,那些人是怎么造假的。”

  其实,对于封泥收藏,杨广泰并非没有标准。这种标准与金钱有关,却也超越了金钱。

  “一张普通的齐白石的画作,能卖上千万。相比而言,具有档案、研究和审美价值的封泥,带给我们的太多,总共一千万的投资量,相比于齐白石的画,岂不是太小了?”

  “对汉字遗物,人们没有足够的重视”

  “在中国文化体系的收藏中,封泥和其他文字遗物都是小门类。如果能够呼吁整个社会重视这些文物的收藏和保护,那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这是采访中,杨广泰多次向记者强调的。在他看来,汉字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基础。而像封泥这样的文字遗物,背后包含的信息太多太多。

  “封泥就文字艺术来说,是一千年的使用当中形成的一种风格。封泥所反映的文字艺术手段是相当感染人的。”谈及收藏封泥给他的享受,杨广泰这样说,“不过,光从美学上看待封泥,还稍显狭隘。”

  他认为,封泥最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对秦汉时期官制、地理的反映。“封泥对于政治情况的表现是最为重要的。任何时代,政治都是最大的文化,应是美学和艺术的基础。”杨广泰说。

  出于对古人创造力的仰望,杨广泰对封泥收藏不加挑剔,凡有新品,必欲收入囊中。所以,当谈到对收藏封泥的选择时,杨广泰这样回答:“在这些遗物面前,我能做的就是收集和整理,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

  在杨广泰来说,收藏它们是出于对汉字的推崇。“现在,中国有那么多专题博物馆,而文字专题博物馆却只有河南安阳那一个。相比于高价迭出的艺术品市场,文字遗物也始终是大冷门。这说明,社会对于文字遗物的搜集和保存重视相当不够,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取向。”

  “制作图书,我主张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不同于大多数收藏家的是,杨广泰认为,与其收而“藏”之,不如将它们公之于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应该让真正懂行的人去研究。”于是,收藏之后,他又将大量精力用于传播。

  至今,关于文字遗物的收藏,杨广泰经过整理、编辑,制作了50种书籍。这些书籍全部为线装珂罗版。珂罗版印刷术能让作品显得古雅真实,达到“下真迹一等”的效果。只是,这种技术也成本高昂、极为繁复,几近失传。

  杨广泰似乎是天生爱征服这类复杂的技艺。“自古以来,纸寿千年之说只是相对于宣纸来说,一般的纸张,几十年之后即可能变质。采用宣纸印刷,不光让印刷效果更好,还有利于保存。在书的制作上,我主张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时不时的,他对细节的苛求会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到头痛,却让翻阅过这些书的人生出些感佩。

  杨广泰出品的图书还很是小众。大都是只出版几十、上百本,最少的只做了一本。“因为,精于研究者寥寥无几。真有用的人能拥有它们,我特别高兴。”前不久,西泠印社召开“战国、秦汉国际封泥学术研讨会”,杨广泰特地在开会之前,完成了录有7800枚封泥的《新出封泥汇编》,带到杭州,赠予与会学者和单位。这部定价两万的珍本只制作了120部。被他送出半数,却乐不可支。

  刚完成《新出封泥汇编》,新近排上日程表的《已刊秦官印封泥总目》又让这位自称“业余爱好者”的藏家跃跃欲试起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