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景”、“旧情”一样可以反映“大时代”雕塑家许鸿飞认为荐景评选有助于提高全民艺术素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关风情。(图/王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民北骑楼。(图/邵权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海珠十香园。(图/邱伟荣)


  许鸿飞认为,广州最明显的特质是凸显的市民文化特色和浓浓的南国都市风情。这些体现的是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岭南文化中心”的大背景。


  许鸿飞说,“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荐景评选,应当将眼光投向那些曾经在无数广州人的成长记忆和生活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传统的标志物。


  “新广州好”不能忽略广州人的成长记忆


  许鸿飞认为,广州有别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最明显特质之一,是凸显的市民文化特色和浓浓的南国都市风情,而且这种特色在不同的区域,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在荔湾,是老西关热闹的商业人居环境;在越秀,具备东山传统典雅和内敛的气质;在白云,有着依傍山林之利的人文景观;在海珠,水系、花草、佳果是绕不过去的典型形象。它们每个看起来似乎都不“大”,但是背后反映出来的,却可能是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岭南文化中心”的大背景。“其实‘细节’可以放得很‘大’”,许鸿飞说,比如黄永玉曾经画过一张画,上面是一只青蛙和一只蝌蚪,名为《独子》,“大家一看就会想,青蛙应该是产很多卵的,怎么只有一个蝌蚪,再一想就明白,和‘计划生育’有关。”这就是艺术家“想法”的魅力所在,也可证明艺术之“大”其实并无界限。


  许鸿飞说,“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荐景评选,既要关注今天广州城市的发展新变,也应当将眼光投向那些曾经在无数广州人的成长记忆和生活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传统的标志物。仍以海珠为例,“我们小的时候,海珠这边很多水道,水系虽然不大,但是是地道广州特色。植物很多,新鲜水果也是土产为主,至今仍然常常想起。但是现在很多水果从外地运来,年轻人对广州本地特产反而不是很熟悉。像这些‘过去’的东西,应该在艺术作品中有所表现。”而从艺术发展本身的规律来看,在许多人追求“大作”的喧嚣声中,如果有人能涉猎这些“小景”、“旧情”,并找到合适的表现语言使之为大众所接受,成为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标签,那就等于为一座城市铸造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正如说起法国,人们就会想到罗丹,想到莫奈;说到荷兰,人们就会想到凡·高,想到鲁本斯一样。


  让全民参与是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双向互动


  许鸿飞认为,“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荐景评选对于广州来说是一次别具意义的全民普及活动,让每个市民都有机会参与到艺术的创作中来,对广州文化大环境的营造和全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而言很有价值。


  “广州有不少很不错的公园和大型的公共建筑,比如二沙岛、珠江新城等地,但是里面却缺乏足够精彩的东西,或者说能够与这座公园、这座建筑物,以及广州的城市形象相称的艺术作品”,许鸿飞说,这一点也是广州与一些国外名城相比存在差距的地方。有个别著名建筑甚至采用了“山寨版”的国外名家雕塑,贻笑大方。因此原创性的艺术精品的创作和收藏、展示就更显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有一个城市管理者和市民怎样理解、认知“艺术”的问题;也有艺术如何适应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融入当代人、普通人的生活中的问题。如果只是片面地表现那些缺乏文化根基和地域情感的“巨作”,或者脱离当代人的生活闭门“创作”,自然缺乏感染力,“广州人平平常常的生活里面,包含了很丰富的东西。作为艺术家,应该找到一种方法去把它们表现出来,这些都是原汁原味,每个人都熟悉的广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