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香园 岭南画派的前世今生

楔子:十香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一带,是清末著名花鸟画家居廉、居巢居住、作画及授徒之所。开创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学画于此。可以说,十香园是岭南画派发源之地。
作为岭南画派的摇篮,十香园以及“二居”对岭南画派的影响十分深远,二居以革命精神开创的“撞水”、“撞粉”技法被后来者沿袭至今,二居、二高一陈富于创新的革命艺术精神更使得岭南画派开一时风气之先,在中国画坛独领风骚。那,就让我们重返十香园,探寻岭南画派的前世今生。
十香园:居巢居廉的书画园林
十香园因遍植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等十种香花而得名。但更吸引人的是,这个园子里飘出的一缕穿越百年的书画奇香。
居巢,字士杰,号梅生,别号今夕庵主。生于公元1811年,卒于1865年。居巢生于没落官宦世家,受家风影响,有深厚的国学修为,善于诗、书、画、金石篆刻。居巢远习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的画风,近学宋光葆、孟觐乙,在前人没骨画法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了“撞水”、“撞粉”技法。居巢生平最擅绘花卉、蔬果虫鱼,兼能山水、仕女,草虫尤胜,笔致工秀而饶有韵味,画风澹逸清华。
居廉,字士刚,号古泉,别号隔山樵子。生于公元1828年,卒于1904年。擅画草虫花鸟、临摹山水、人物,也精于尺头画。九岁开始,随居巢生活。文化底蕴深厚的居巢,是居廉丹青启蒙、人生教诲的恩师。1856年前后,居巢结束在张敬修处的游幕生涯,携堂弟居廉回到老家隔山村,并亲手建造十香园。潇潇十香园建得小巧雅致,除遍植花卉,养满虫草外,还辟了今夕庵、啸月琴馆、紫梨花馆等专用于绘画和授徒的场所。二居在此开始了潜心研习绘画艺术,培养丹青传人的生涯。
岭南地区近八成美术人才皆出自十香园
清光绪年间,罢科举倡新学,设立新学堂,开设图画课。隐居隔山村十香园的居巢、居廉响应新议,开设书画蒙馆,手把手地教导垂髫小儿学画。
据十香园纪念馆文史民俗专家仇姚明介绍,二居以蒙馆形式授徒,吃住都与学生一处,倾注毕生心血教导学生。尤其是主持学馆三十余年的居廉,爱学生视如己出。遇到天资聪慧而家境贫苦的学生,居廉不但分文不收,甚至还把自己的画作拿去出售,换取钱粮资助学生。二居目前在世的唯一嫡传后人居玉华女士,虽然现在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还是能记起不少当年二居与亲传弟子之间动人的故事。
“很多的观点认为,没有居巢、居廉就没有岭南画派,二居是岭南画派当之无愧的鼻祖”。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员美术学博士朱万章如此表示。二居在十香园二十多年的美术教学中,为岭南地区培养了大批的美术人才。据朱万章提供的数据,当时,岭南绘画界八成以上的人都出自十香园门下或是经受过二居绘画艺术的熏陶。十香园门下在中国美术史上垂名的杰出弟子多达三十余人,堪称是我国最早美术学府之雏形。
二居弟子锐意改革创新 开创岭南画派
隔山画派是“二居”用毕生精力构筑的绘画风格语汇,它深深吸引了渴望社会改革的进步青年,其中高剑父、陈树人等,受到居廉耳提面命的启蒙教育和技巧训练。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这“二高一陈”开创“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岭南画派的创始人。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高剑父由族兄高祉元介绍,拜居廉为师。随后的近十年间,高剑父一直追随居廉学画,早前画作大多打上居氏烙印。
陈树人拜于居廉门下则较晚,时间大致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居廉的另一弟子张逸介绍入于门下。此时居廉已近垂暮之年,所以陈氏一直被认为是居廉所收的最后一个弟子。陈树人早年的画作也是受居氏影响极大,在其传世诸作中,很容易看出这种痕迹。
高剑父、陈树人因同为居廉弟子而认识,并不谋而合地达成了改革中国画的共同理想。据朱万章介绍,从1903年至1907年间,高剑父为了求学,曾多次到达日本。在日期间,高剑父除了参观日本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展出的日本画,获得对日本美术的初步认识外,还积极接受日本画的基础训练,汲取他人所长。
陈树人则最迟在1907年到日本,1908年进入日本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学习。其后,仍有多次赴日经历。
高奇峰赴日学习与其兄高剑父密切相关。1907年,高剑父暑假归国,携高奇峰赴日学画。
“二高一陈”分别在日本接受近代美术的教育,同时,他们也开始酝酿在中国画领域进行一次大的变革。民主革命新思潮和日本明治维新对日本美术革新的影响激起了他们改革中国画的热情。“二高一陈”成为当时国画界的民主先驱,创立了当时被称作“折衷派”的新国画派——岭南画派。
继承乃师桃李遍天下 岭南画派勃兴
徐悲鸿曾预言“画派南天有继人”。岭南画派的艺术生命如高山流水,奔流不息。
朱万章说,“二高” 接收弟子的最早记载及其详细情况目前也无从查考,不过文献表明,早在1919年,黄少强、何漆园、赵少昂等便从高奇峰习画;翌年,张坤仪也从师从高奇峰;1923年,方人定课余从高剑父学画。在1924年,高剑父在广州文明路定安里租一屋,原名“春瑞草堂”,与高奇峰同住作画,后从学者众,遂改名“春睡画院”,从此桃李满天下。也就是这一年,郑淡然拜师于高剑父门下。1925年,高奇峰在广州市府学西街创办“美学馆”授徒。“春睡画院”和“美学馆”的创立,使岭南画派的传人与日俱增,这种情况有点类似居廉开设“啸月琴馆”时的情形。
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陈树人、高剑父先后病逝于广州、澳门,这种格局的变化无疑使“二高”之弟子们从幕后走向前台。师从“二高一陈”的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等,卓然成为继往开来的岭南画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继承与发扬岭南画派高扬的革新传统的精神,成为这一时期岭南画派的主要发展趋势,他们甚至一度成为岭南地区中国画坛之主流。
岭南画派的精髓是不息的革命创新精神
二居“隔山画派”的艺术精神主要是师造化,重写生。著名的经典技法“撞水”、“撞粉”法是居巢细心观察,感悟自然造化之灵感结晶。“二居”独创、风格天成的“撞水”“撞粉”法开创了岭南画坛上新的里程碑。而二居的这种创新精神在手把手的绘画教学中,直接影响到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并随之传承下来,影响到其后的每一位岭南画派传人,形成与“京津派”和“海派”画作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
“岭南画派”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朱万章认为,“岭南画派”最核心的精神就是这种革命创新精神。他说,岭南画派得名的原因是“二高一陈”改革中国画,吸纳西方绘画技巧和人文精神,改革当时的中国画。而岭南画派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这种革命创新精神。细查岭南画派的源流就可以发现,“二高一陈”师出同源,信奉同一艺术原则,但各有创新,风格各异。第二代的杰出画家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等,也风格各不相同。他们的后辈杨之光、陈金章等,也各有自己的面目。原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杨之光就表示,高剑父是一个革命者。据说,高剑父不希望学生学得跟他一样,他说这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他要求学生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朱万章认为,未来岭南画派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发扬这种革命创新精神,“岭南画派的传人必须在他们的画作中融合不同的时代气息,不能千人一面,不拘泥于岭南画派祖辈的成就”,“只有如此,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才会不灭,才会永恒!”
十香园将继续凝聚岭南画派传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百年十香园迎来新的发展。据了解,在各方的呼吁下,十香园修缮保护工程于2007年正式展开。到当年9月,一期保护工程顺利完工,并以此为依托成立了十香园纪念馆。
2009年5月,十香园修缮保护(二期)工程启动。据十香园纪念馆馆长张晓东介绍,整个纪念馆共计占地面积达三千八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五千多平方米,参观面积两千多平方米。馆内将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展览,介绍隔山画派、岭南画派的发展过程和历史肌理,并且展示从居巢、居廉到“岭南三杰”(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岭南四家”(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的艺术成就、生平事迹和岭南书画艺术星火相传的历程。
十香园作为岭南画派的滥觞发源之地,每年都吸引大批的岭南画派传人来此寻根问祖。而未来,十香园还将进一步进行平台建设,筑巢引凤,把散落在海外的岭南画派的传人都凝聚起来,聚集大家的作用,继续发扬、壮大岭南画派。
2010年9月26日,第二届岭南书画艺术节在十香园召开。岭南画派的艺术家与孩子们再次种下十种香草,祝福岭南画派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相信,随着这些新的幼苗栽种下去,生根、长大,十香园穿越百年的书画奇香,将飘得更远,传得更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