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与艺术的恋爱

  明星们喜欢艺术吗?作为可以轻松接近艺术圈和时尚圈的这一群光鲜人物,明星们对待艺术的态度如何?跟资深藏家以及普通大众相比,有着哪些不同,哪些相似?他们会收藏谁的作品?他们会不会自己去尝试?本期艺术生活,成都商报就给你摆摆明星和艺术的那些有趣事儿。


  收藏派


  对于绝大多数不是艺术家的人来说,热爱艺术的最真诚动作,就是自己收藏了。明星自然也不例外,这其中的几位明星代表,就有蔡康永、林依轮和王中军等。


  蔡康永:投资有道、品位出挑


  蔡康永以幽默另类的主持风格和不凡学识著称,除了主持之外还经常写书。在艺术收藏方面,蔡康永也颇有历史和投资头脑。据媒体报道,蔡康永最近刚刚和友人合出了一本新书:《蔡康永和买画的朋友们》,与大家分享收藏艺术品的乐趣。


  蔡康永对艺术品的收藏从13年前就开始了,随着经验的累积,这几年他更勇于出手。最大的一宗是花500万新台币买下了以色列家具设计师Ron Arad设计的一张椅子“Blo Void 4”。后来据他透露,这件作品在短短一年里就涨至600万新台币。


  日本当代艺术家也是蔡康永比较青睐的对象。他曾经在日本的一个小型拍卖会上,以35万新台币买下日本著名艺术家草间弥生创作的“蕾”。如今,这件作品的价格已涨了五倍;另外,蔡康永去年还在网上以9万新台币的价格买下了村上隆创作的5个限量公仔“inuchi doll”,其中仅仅2个公仔“Victor”和“Bob”现在的价格就达到了12万新台币。


  另外,蔡康永收藏最多的便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海外四大金刚”之一蔡国强的作品。蔡康永收藏的第一件蔡国强作品是他的“炸了1艘飞在天空的小船”草稿,当时他以12万新台币买下,如今涨了足足20倍。


  当然,和几乎所有收藏者一样,蔡康永也有眼光不准的时候:他曾花十几万台币买下一位新人的作品,但这位新人后来在画坛“消失”,作品也不再有价值。蔡康永说:“幸好这种情况只发生过两次。”


  林依轮:充分利用人脉优势


  对于艺术收藏,林依轮相信“艺术都是相通的”“明星们在工作生活中常常会与艺术界名家大腕们接触,很多人私底下都是很好的朋友。耳濡目染之下,信息灵通、艺术修养较高、资金充裕的明星群体,在投资、收藏当代艺术上,自然是近水楼台了。”


  1996年林依轮从广州回到北京后,就开始关注艺术圈。“我第一次看到张晓刚、方力钧的画就特别喜欢,2000年开始喜欢岳敏君的作品,后来又知道了刘野。渐渐地,凭借自己的明星身份,林依轮陆续结识了曾梵志、刘野、潘德海和周春芽等艺术家朋友,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也被他逐渐收入囊中。


  林依轮收藏第一件作品的时候是2002年。“是潘德海的《胖子》,还是通过叶永青介绍,在云南买的。”后来,林依轮“胃口”越来越大,开始频繁出没于各种展览和拍卖会。2007年,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林依轮还“捡了个小漏”“拍卖那天刚巧刮台风,很多买家无法到场,我最后以200万元举下了周春芽的一件重要作品《绿狗》(1999年)。第二年,周春芽同等尺幅的“绿狗”系列作品,成交价就是300万了。”


  对于收藏,林依轮的建议就是多学习:“对一个喜欢艺术的人来说,有本书特别值得看一下《中国当代艺术史》。总之,先看展览、看书,不要急于下手。我建议一些刚收藏的人,可以收藏一些名家的版画,有亲笔签名而且是限量,通常就几十张。版画升值的空间虽然没有那么大,但是它摆在家里好看,又是大师的作品,而且有保值和升值的空间。”


  王中军、冯小刚:忠于传统的写实派


  华谊兄弟的老总王中军,最爱收藏的是油画、雕塑和古董。据悉,他的油画收藏主要集中于艾轩、杨飞云、王沂东、袁正阳等当代写实派名家身上,收藏历史也有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间,杨飞云的画从当初的几万元涨到了几十上百万;至于雕塑,王中军对于著名女雕塑家向京的“慧眼识珠”很令人佩服他第一次在向京的工作室看到她的雕塑作品时,一口气就买下了近30件作品,当时平均价格才1万元左右,但到了这两年,向京的作品没有个几十万元根本拿不下来。


  据知情人透露,王中军的家和办公室就像欧洲古董店一样,“到处都是来自法国、英国等国的古董。”


  与王中军大手笔的“别墅美术馆”不同,冯小刚在个人收藏方面低调很多,但他们俩的收藏趣味与电影上的合作同样相得益彰:都是偏爱写实油画。去年保利秋拍,冯小刚坐在第一排,认真翻看图录、记笔记。最终,冯导一掷百万,买下一件杨飞云的作品。


  创作派


  和以上主要来自影视圈的明星相比,流行歌手艾敬和摇滚乐手丁武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要远很多:他们干脆自己当上了艺术家,自己创作作品。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见识和能力。


  丁武:十年来我一直在画画


  今年10月,唐朝乐队主唱丁武在北京举办了自己的首场个人油画展“嚎叫·丁武喊话”,展出了30多幅油画,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题,带有浓重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痕迹:样板戏年代、红色娘子军、军装、红领巾等符号不断出现。同时,大众所不熟知的另一个丁武也随之浮出水面:他最早的专业就是美术,曾经就读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美术系(今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中学担任美术教师。


  对于自己重拾画笔,丁武表示,其实这十年来他陆陆续续一直在画,“绘画是我整理自己生活记忆的手段,也是可以任凭我天马行空的另一面。这十年来我的生活里没有缺少过音乐和绘画。”


  艾敬:第一次卖画就是1万美元起价


  和随性的丁武相比,艾敬对待艺术的态度要执着得多。“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当时学着画国画里的人物,还临摹过敦煌壁画。”艾敬告诉成都商报记者。1995年,她第一次去巴黎,也是第一次去法国。“我去了卢浮宫和蓬皮杜艺术中心,前者很传统,后者很当代,但给我的感觉都非常震撼。”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从蓬皮杜中心出来后,她激动得无法自制,坐在门外的台阶上,“心跳得特别厉害,那种感觉就像恋爱。以前我对法国的想象主要是时装,结果却是艺术最吸引我。”


  1998年,艾敬去纽约,谭盾夫妇带她去看安迪·沃霍尔,这位波普大师用通俗手法制造出的艺术,令艾敬一下子觉得自己和艺术“接上气了”“原来美术也可以很简单,就像流行音乐一样。”就这么,她开始敢于设想自己做艺术了,并渐渐地投入进去,直到放下音乐一心一意做艺术。


  2008年,艾敬在北京建了自己的工作室,经常穿着高跟鞋一画几个小时,“减肥效果很不错!”她笑着说。艾敬的作品以“爱”为一大主题,同时强调人物和事件。她第一次卖画是在纽约,小幅作品以1万美金的价格,一周内轻松销售了好几张;今年4月,艾敬更获邀参加吕澎策划的“改造历史”大展,与众多艺术名家同台,令她倍感激励。在艾敬心目中,自己“歌手”的头衔早已换成了“艺术家”。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