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傲龙:“纸器爱国主义”的批评不公道

  12月22日,《长江日报》发表署名苑广阔的评论,题为《从“瓷器爱国主义”到“纸器爱国主义”》,认为钓鱼岛主权证据《海国记》的拍卖,是扛着爱国主义的大旗,做着商业投机的勾当。


  苑文所谓“扛着爱国主义的大旗”,可能是因为“主办方声称,由于事涉国家主权,拒绝外国人士参与竞拍”。需要提醒苑广阔先生的是,拒绝外国人士参拍,并非因为主办单位声称了什么,而是国家文物部门的通知,该通知当时就贴在拍卖现场。所以,如果主办单位不声称、也不拒绝外国人参拍,恐怕就不是爱不爱国的问题,而是违不违法的问题、卖不卖国的问题了。


  不论文物部门、拍卖公司,还是《海国记》的委托人,都不曾在公开场合声称拒绝外国人参拍是出于爱国,以本人揣测,之所以不许外国人参拍,不过是为了防止文物流出国境。真不知苑先生所说的“爱国主义的大旗”,是从哪里找出来的。


  有人从国外拍得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这样做算不算爱国,笔者不敢妄下结论。难解的是,这与国家禁止《海国记》之类的文物出境又有什么关系?苑文将二者联系起来,并冠以“纸器爱国主义”的帽子,又能是什么意思。


  苑文还说,没有这个《海国记》,难道钓鱼岛的主权就不属于中国了吗?既然你有如此高的爱国心,文物又是如此珍贵,为何不把它捐给国家,让它陈列于博物馆,以备作为“铁证”? 这些疑问,足以证明所谓的“爱国主义”是多么经不起推敲。


  是的,没有《海国记》,钓鱼岛依然是中国的,但是既然有了《海国记》这样的证据,为什么连说都不可以说?委托人没有把《海国记》捐给国家,可能是因为他的境界还不够高,但是,他毕竟从一堆故纸中发现了《海国记》、整理了《海国记》、出版了《海国记》,并为《海国记》奔走呼吁了五年多,与苑先生如此苛刻的指责相比,哪一个更经得起推敲呢?


  说白了,自己不是圣人,却要求别人都必须做圣人。请不要忘记,《海国记》的发现者彭令,只是一个自谋生计的“小书贩”,不是吃皇粮的学者、专家、教授。挑别人的毛病并不难,难的是反躬自省,难的是推己及人,难的是有一颗公道之心。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