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鲜为人知的作为收藏家的另一面
方力钧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当代艺术家领军人物之一,无论外界如何非议,他的成功之路和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则,都可以作为经典教科书案例进行剖析和学术研究。
鲜为人知的是,方力钧不仅仅是作为当代艺术家一个身份,他还是古董收藏家和成功投资者。
位于北京著名的SOHU现代城内的“茶马古道”,是方力钧投资餐饮业最成功的项目之一,生意兴隆,这里也成为北京当代艺术圈艺术家们的聚会场所之一;北京东二环外朝阳门附近的“岳麓山庄”,是方力钧餐饮集团的第二个成功据点,里面挂满当代艺术作品,客人们置身其中犹如在画廊或者美术馆内就餐,感觉非常棒。
除了最主要的艺术创作外,方力钧还是一位低调的中国古董收藏家,瓷器、书画、家具和文玩不一而足,涉猎广泛……
灵感永不枯竭的秘诀
无论是谁要想成名,勤奋都是首先必须被满足的。方力钧至今在出门旅游时,每次都要随身携带上宣纸、毛边纸和笔墨,只要有感觉就画上几张小画,作为以后正式创作的素材。
然后就是方法。这里的“方法”并非指具体的绘画技法,而是指整体创作的指导原则。类似于毛泽东为战争制定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的作战方法。方力钧的创作“方法”是——让自己的工作始终保持新鲜感。他认为,作为艺术家最大、最重要的工作是“保持新鲜感”。尤其对于职业画家来说,不能指望“灵感”来支撑自己的工作,“灵感”常常是很不可靠的。
于是,方力钧常年一直保持着同时创作多件作品的习惯,这件作品没有灵感了,那件或许有。也就是说:在整体工作过程中,激情会像潮水一样此起彼伏,东方不亮西方亮,而且整个完成作品也非常的节省时间。
接下来就是题材的选择了。方力钧很实际,选择了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纸上素描作品的创作,从6B铅笔起稿一直画到6H。
宏大的野心,谨慎的开始
在大学里,方力钧毫不起眼甚至处于边缘位置,以至于人体写生课时,他常常占据不到最好的位置。他经常在最靠近模特的地方,仰着脸写生。这时他所绘制的画面与教科书上常规的构图、比例,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形。而且,由于近距离的靠近模特,他能感受到模特身上皮肤的弹性和带着体温的那种生命的感觉——忽然有一天,他觉得这种独特的感觉也许更重要——也就是这个时候,他的绘画理念开始脱离了传统教程的范畴,他自己称这时是个“转折点”。
结果毕业创作时,方力钧的铅笔素描作品最先被通过,这位将来的反传统的“玩世现实主义”先锋,就这样顺利地被学院派率先肯定了。
1989年毕业后,方力钧进驻圆明园画家村,在那个城乡结合部,他的画面上出现的多是农民。他也很明确的制定着自己的工作顺序:开始从铅笔向油画笔过渡。为了避免两种题材转换中存在着风险降到最低,方力钧最终小心翼翼选择了黑白油画的创作。其实,他也承认:当时他自己对于油画创作的信心不足,黑白颜色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自己技术上的缺陷。而且,灰色也很符合当时方力钧怀才不遇的心境。
1993年后,方力钧的作品开始陆续被日本等国家的美术馆收藏,个人的日子也开始由温饱、小康到富裕了。
1994年,他才开始信心十足的创作彩色油画作品。其实,早在这之前,他已经开始尝试“光头”、“水”题材的创作。尤其是画水,他还是如法炮制先从黑白画入手。
1996年,33岁的方力钧在东京举办了个人回顾展,这一次国际展览在他的成名之路上“非常重要”。因为从这时候开始,国际上的的收藏家们开始追捧方力钧作品了。
最简单的方法和最大的成就
还是在1996年,在创作彩色油画的同时,方力钧的另一条创作线索是套色木刻版画。他的杀手锏首先还是以超大尺幅夺人眼球。很早的时候,方力钧参加展览时就发现:自己常常在现场找不到自己的作品,墙面有限而作品太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自己的作品放大。
与当时的主流木刻版画不同,方力钧作品通常都是 4m×7m的巨大画面,而且陈列的方式都是传统的中国卷轴,独树一帜。另外,在木刻工具的采用上,方力钧也匪夷所思的将传统的木刻手工刀具,变成了他手里的工业电锯。之前谁敢这么做?!
2000年以后,功成名就的方力钧开始有了“玩”的资本和魄力,于是,他画面中的人物开始离开地面、飞升到空中。西方飞行如哈里·波特是骑扫把,日本人是骑鹅旅行记,中国传统是驾祥云,而方力钧要玩他自己的“泼皮骑法”——骑蝙蝠。
接着他又开始创作婴儿系列;然后再画飞行的动物系列——不仅仅有天鹅,更有大量的、恶心的苍蝇、蚊子……在画面上密密麻麻的乱飞。方力钧解释说:在他的眼中天鹅和苍蝇都是能飞行的动物,不存在谁更美好的人为价值判断。
一生创作一个符号足矣
不管外界对他如何评价,或褒或贬,方力钧都仍然“平易近人”的生活着:无论是当代艺术博览会还是所谓的经典艺术,只要是哥们的事情,他都会亲临捧场。遇到粉丝围观、合影,他全部耐心一一满足,始终面带微笑。遇到美术馆邀请他讲座,只要有空也是必定到场……
当然,所有人问他最多的问题之一肯定是“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符号化?”。他这样解释:一个人一辈子做不了太多的东西,一生中能做出自己的一个符号化的图案作品,应该很值得欣慰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