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圆明园的瓷器修复
本刊驻京记者 岳岩
2010年10月18日,圆明园罹难150周年。
值此特殊历史时刻,一批圆明园出土文物,经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的修复,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圆明园游客与缅怀者的目光。
修复与争议
对于已经谙熟明清官窑市场主流的收藏者来说,圆明园出土瓷片可能具有非同一般的震撼。
曾经首先领略这种震撼的,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于洋。在第一次和文物局领导到圆明园考察时,他就亲眼目睹了码放在圆明园文物仓库内,从圆明园出土的一箱箱等待修复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的总数量有3万多片。它们有的是在圆明园环境整治过程中发现的,有的则来自于考古挖掘。瓷片而外,出土物中还包括精美的琉璃瓦、石刻、佛像,甚至带有文字的和田玉扳指。
出土瓷片的时代主要以清康、雍、乾三代为主,尤以康熙时期为最多。从器形看,多为实用器,涵盖青花、斗彩、五彩、粉彩、单色釉等众多品种,多为典型清官窑器物,充分反映了以圆明园为代表的清代宫廷生活。其中个别品种,如珐琅彩等残片较为罕见。一件黄釉暗刻螭纹双龙耳托杯,更为康熙当年喝葡萄酒所用,颇具典型意义。
2010年3月25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正式签约,共同举办“文物保护?我们携手——圆明园文物修复大型公益活动”。按照双方计划,在2010年10月,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展出修复文物,并在之后作全国甚至更大范围的巡回展览。
而到了10月,当已经修复完成的150件文物按计划实现了展出,半年多的工作终于有了成果,于洋却深深地意识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并没有到此结束,而仅仅是刚刚开始——“圆明园修复工作是做不完的”。
修复圆明园文物,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2010年7月14日下午,圆明园管理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邀请国家文物行业顶级专家,召开了“首批圆明园修复文物专家评审会”。在评审会上,第一批试修复的27件瓷器实物摆到专家面前,由专家根据实物进行评审,通过征求专家意见,最终确定圆明园文物修复的思路与方法。
对于文物修复来说,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完全取决于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以及文物所负担的功能——一位收藏家的修复要求和博物馆会有不同,不同博物馆的文物修复,甚至同一个博物馆的不同文物也会根据功能需要,采取不同的修复手段。
于洋在评审会上为圆明园的瓷器修复提供了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如今在收藏界较为流行的“配补处描金法”,即用白石膏修补完器物之后,在修补部位上面描金。这一方法在日本藏界及博物馆较为常见。其显而易见的好处在于,缺失部分饰以金色,很容易令观者联想到文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第二种方案即“可识别性恢复原有图案”。这也是藏界普遍接受的一种修复方式。应该说,能够恢复原有器物的完整造型及图案,把文物修复得与破损前几乎一致,对于重现器物的本来魅力是最为有利的,当然修复难度也最大。这一修复方法在欧美博物馆较为常见,而我国首博、上博等一些重要器物也采取过此种修复方式。
“可识别性恢复原有图案,既是恢复原有图案,同时强调可识别,也就是说它有特定的技术要求,比方说,要在1米的观察距离内看不出修复的痕迹,而近距离观察却可以将原有图案与修复图案区分出来。”于洋解释道。
第三种修复方案即“白石膏配补法”。应该说,这是藏家以及博物馆最为熟悉的修复方式,即把已找到的碎片用胶拼贴起来之后,残缺的地方以白石膏填补,形成完整的器形。白石膏配补法是众多瓷器修补法中较为初级、简单的一种,为中国大部分博物馆所常用。
面对三种修复方式,文物专家们展开了讨论,表达各自的看法。
由于观点存在差异,专家们中间也出现了“保守派”和“激进派”两种声音。“激进派”多为较年轻的专家,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瓷考古专家秦大树认为,对于青釉、白釉瓷器,描金法比白石膏修复会使器物更加漂亮、辨析度更加高,因此建议修复工作可根据不同文物的不同特点展开。
“保守派”的专家们则坚持使用白石膏修复法。
原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杨志军和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都认为,圆明园的瓷器并不适合采用描金修复,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修复部分与瓷器本身颜色反差太大,更为重要的是,用这种方式修复的文物体现不出圆明园的历史沧桑感。同样原因,采用可识别性恢复原有图案的“五福捧寿”青花盘也遭到专家的反对。按照王丹华的话说,“我们不是文物贩子,不能让修复出来的文物有作假的感觉。”
谁不理解圆明园
通过充分交换意见,圆明园文物修复的思路逐渐得到统一,那就是圆明园文物与其他文物具有不同的诉求需要。采用最简单的白石膏配补法几乎是最能体现圆明园文物特点的修补方式。
实际上,在起初面对圆明园众多瓷片时,于洋就已经预感到白石膏配补可能是最为合适的办法。于洋说,“圆明园与其他博物馆不一样,他在中国人的心里就像一根刺一样,所以,修复圆明园的文物,体现的就是这种被刺的感觉。”
2009年,也就是在圆明园文物修复之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刚刚完成了三星堆文物的修复。与三星堆文物修复相同的是,圆明园文物也必然遵循文物修复的可逆性操作原则。比如,只在碎片受力点上用胶,易于分解,保证以后有了更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或者根据需要随时还原成为碎片,而且丝毫无损。不同的是,三星堆文物修复更强调完整性,就像一些私人藏家一样,找到专业人员修复文物,都希望修复得越完整越好,而圆明园文物修复,保留残破的思路最终成为共识。
然而,就在评审会已达成共识圆满结束之后,圆明园修复工作却首先遭遇了媒体的误读。
评审会议之后,一些媒体以“圆明园修复文物遭质疑”、“修补图案无依据”等骇人标题发布新闻,并迅速传播,似乎圆明园文物修复进程中遭遇到某种“失败”,与事实真相出现了奇怪的差异。
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被误读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它不只因为我国公众对文物修复的理解较浅,而且与我国文物保护的发展现状有关。
在我国,文物保护的基金会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是基金会构成博物馆运营的主要支撑,两者差距巨大。因此,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圆明园的携手,其意义几乎是开创性的。正是由于这种开创性,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在运作当中体味到了作为开拓者才有的艰难,这是一般局外人所无法理解的。
为了顺利开展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圆明园管理处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建立了圆明园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在基地展厅内,透明的玻璃窗子后面,筛选、拼接文物的工作现场令无数游人驻足观望。
目前,中国大部分博物馆没有专门的文物修复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不精于此道。如何利用基金会,服务于整个中国文物保护体系,这又是一个重大课题。
由于圆明园的特殊意义,媒体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入到了这里。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负责媒体宣传的工作人员钱芊对此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对于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的一举一动,不仅国内媒体关注,就是国外媒体,如英、法等国记者也费尽周折希望得到第一手信息。
不过,除了文物修复的进展,外国记者似乎更为关心中国人对圆明园文物的态度。他们似乎永远都不太相信中国人对于圆明园文物持有的坚定信念。一个外国记者就专门去问参与圆明园文物修复的志愿者:你们觉得英国应该归还圆明园文物吗?志愿者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而这位记者还有第二个问题:难道你不觉得在英国,中国的文物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吗?这一次,志愿者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祖国的文物,我们有能力保护好!”
需要修复的并不仅是文物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负责志愿者工作的张楠告诉我们,在她手上有一份多达千人的志愿者名单。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从圆明园修复文物开始,就在各大网站招募志愿者,报名一直持续不断。除了协助进行文物修复的100名左右的志愿者外,众多志愿者还义务服务于圆明园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其他工作,如在讲解、募捐、宣传等工作中发挥作用,这些志愿者中也包括外籍志愿者。对于他们来说,自己所做的工作具有崇高的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对于修复工作来说,尽管白石膏配补法的技术难度相对简单,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对修复工作的态度仍然慎之又慎。在修复之前,要先由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作针对性的病害调查、制定科学可行的修复方案,之后再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委托北京金鼎方文物修复公司完成文物修复。
于洋认为,圆明园文物修复,最大的难度应该就在3万多片瓷器残片本身。在以往其他修复工作中,无论是出土文物还是传世文物,器物碎片基本就是那么几片,彼此关系比较清晰。而圆明园出土文物,其破碎程度让人头疼。那满满的一箱箱瓷片里各种图案都有,而且彼此接近的图案更是无数,很难一眼看明白哪几个瓷片是一件器物上的。因此,整个瓷片分类的基础工作是由100多名考古文博专业的志愿者在修复技师的指导下轮流完成的。
按照基金会制定的分类筛选方式,这些志愿者首先要先把瓷片按类别分出青花、斗彩、粉彩等,然后根据图案及不同釉色进行归类,如将龙纹放在一起、青釉放在一起、白釉放在一起、花卉图案放在一起……
即使如此,到最后还是很难找出可以拼对的器物。比如,完整率达80%以上的康熙款青花双龙戏珠碗,就是从368片相似图案中,拼对出68片而组成的。一件康熙款青花龙矾红海水盘,因为被水和淤泥腐蚀太久,釉彩很多都已经脱落,在近两周的拼对中,从681片残片中拼对出324片,拼对后底款仍有缺失。记者截稿前,正在拼对的康熙斗彩残片更有1326片之多。
不过,在经历了一件件艰巨的拼对工作之后,志愿者们也越做越聪明。按照修复工作的要求,志愿者在拼对工作进行中,每一天都要记录工作日志。
在志愿者潘婷婷的工作日志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工作内容:“由于碎片太多,又都是一种器物,寻找起来很是费劲。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突然发现每件盘子的圈足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圈足的厚薄、大小和颜色来进行区分和拼对,这种方法确实很有效,我们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拼接出52片!”
与各方投入圆明园文物修复的热情相对,圆明园文物修复遇到的一大瓶颈则在于资金问题。由于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是靠基金会运作,这就需要来自民间的资金支持。然而,承担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仅仅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修复工作的深入,资金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钱芊告诉记者,相对于修复工作来说,目前在圆明园内的募集活动,宣传的意义更多一些,真正募集到的钱只是杯水车薪——充其量只够修一两个碗的……长期以来,文物保护往往被视为专业领域的事情,在很多人看来与己无关。实际上,文物保护就像环境保护一样,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文物保护从身边做起,这绝不仅仅是一句漂亮的口号。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