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牌”布鞋繁琐工序面临失传困境
近期,网上流传一张照片:一位戴着黑框老花眼镜的老婆婆,手里捋着棉线,可爱的冲镜头微笑。不少网友都很好奇这位高龄老婆婆的故事。日前,记者在金堂淮口镇找到了这位年仅八旬的唐婆婆,唐婆婆在这个镇上做手工布鞋。不仅是唐婆婆,镇上还有十多位老婆婆自己做并卖土布鞋,镇上的这条街也因此而小有名气。然而,因为布鞋制作工艺的繁杂,“婆婆牌”布鞋正逐渐消失。 年近八旬耳聪目明 金堂淮口镇上,记者一打听“做鞋的婆婆”,居民纷纷指路,“住在那边茶铺旁边”,“我都找她做过鞋子,很多人都认识她。” 一个小院子里,一位婆婆正坐在小天井内,灵巧地缝着鞋面。很快,一根线缝完,她又毫不费劲地穿针。看见来人,抬头微笑——这不就是照片中的老人,因做鞋而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唐婆婆!“我眼睛好得很,穿针不成问题。我耳朵也好,听得清清楚楚的。只有牙齿换过两回假牙了,但是我胃口还是好,一顿要吃一大碗红薯稀饭。”唐婆婆只穿有两件毛衣和一件背心,自豪地说身体特好。每逢赶场,她就背起几十双布鞋,走到几百米外的糖市街去卖,也不会感觉到累。 衣食无忧做鞋是兴趣 唐婆婆膝下有三儿两女,虽说儿女孝顺,但她住不惯楼房,所以一个人住在老屋里。“1949年我嫁来这里,就住的这个房子。14年前老伴就走了,我还是住到这儿习惯些。” 两间土坯瓦房,一间作客厅,一间作卧室。客厅里除了冰箱、电视外,堆满了各种布鞋的成品和半成品:方木桌上摆放着已经浆好的鞋底,旁边的背篼里装着已经做好的布鞋,地上放着大包大包的布料,房间里几乎没有空余的空间。唐婆婆是镇上染织厂退休职工,每月还有退休工资,衣食无忧。“我不喜欢打麻将,也不喜欢走动,就喜欢做鞋子。” 太婆和布鞋老街得“名气” 淮口镇糖市街出名的不仅唐婆婆一人,而是一个“婆婆群”。每逢双号赶场日,10多位老婆婆就会带着亲手缝制的布鞋到街上叫卖。她们中间,年龄最大的已近八旬,最小的也有50多岁。 镇上开杂货铺的钟老板说,“婆婆们大多是周边的农民,她们做的布鞋不湿脚。”没有精致的刺绣,用黑布或花布缝制,因为穿着舒适且价格实惠,“婆婆牌”布鞋备受欢迎。小孩鞋7-8元一双,大人鞋也不过10多元一双。上世纪50年代,糖市街附近就有人在卖布鞋,后来布鞋生意消失过一段时期,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条老街又因为布鞋生意热闹起来,不少外地人还专门过来买布鞋。 婆婆们做布鞋的手艺,都是靠家里老一辈人传授。“以前做鞋都是给娃娃穿,后来老了才开始在镇上卖。”唐婆婆说,到今年她卖布鞋都27年了。 工序繁琐做鞋手艺没人学 “现在娃娃大了都不喜欢穿布鞋了,只有最小的曾孙子还穿。”现在提起布鞋,唐婆婆难掩遗憾。老人告诉记者,虽然儿女不反对自己做布鞋,但没一个孩子愿意跟她学。“做一双鞋子,至少要十二三天,起码要缝上千针,又卖不到几个钱。” 目前这群做布鞋的婆婆,一年比一年少,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现在只剩10来个人了。“把屋头这些布料做完我也不做了,明年还是准备出去耍一下。”唐婆婆估计,家里的布料,也就还能再做100多双鞋子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