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文化遗产保护的那些事儿:地震灾害后的文物重生
志愿者队伍建设纳入议事日程
在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文保志愿者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过多年培育,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在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和艰辛努力下,许多文化遗产免遭破坏,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然而,在文保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少志愿者反映,在向相关部门提供线索或者提出建议时,得不到及时的回复与受理。
2010年,对文保志愿者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年中,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作用的意见》。《意见》指出,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主动培育志愿者队伍,与志愿者紧密合作;要积极、及时地向志愿者通报信息,使广大志愿者充分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就以及面临的困难;要更多地为志愿者搭建参与平台,提供发挥作用的机会;要保护和鼓励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提供志愿者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机会;要更耐心诚恳地倾听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要进一步肯定志愿者工作的成果和作用,大力鼓励志愿者队伍,表彰优秀志愿者等。
“后三峡”文物保护成为新课题
10月26日,随着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首次蓄水至175米正常水位,我国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工程宣告收官。从项目开工至今的近20年间,大量珍贵遗址和文物得到了发掘和保护,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也因此被称为是目前我国完成的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工程。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完成,标志着三峡文物保护进入“后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保护项目和保护方案)》所纳入的1087项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并通过验收。今后要解决的是对已出土文物的修复、展示、收藏和研究,地面文物的维修和开放,以及对整个三峡文物的研究、出版和宣传等工作。另外,库区存在的文物盗掘和非法买卖问题也是当地文物、公安等相关部门多年来一直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峡地区地质情况复杂、交通不便,国家在这一地区有组织的文物考古调查工作仅在上世纪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小范围进行过两次,发现文物点100余处。因此,此次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程意义重大,既填补了考古界的空白,也为后人探索许多历史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在“后三峡”时代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使其成果惠及民生更是任重道远。
大遗址保护需有敬畏之心
近年来,大遗址保护一直被列为国家文物局的主要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目前已初步建成了集安高句丽遗址公园、安阳殷墟遗址公园等,一批遗址公园也正在建设中。实践证明,建设遗址公园,既是对大遗址的长效保护机制,同时也能够提升地方形象,带动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改善人民居住环境。
然而,有些地方在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前期保护设计规划制定得科学合理,遗址上居民和工厂企业的腾退工作做得不错,稍后却在遗址之上大规模开展建设工程,甚至建造一些与遗址保护没有关联的项目,过分强调遗址公园的休闲娱乐用途。这样的做法,使原本良好的大遗址保护理念变了质,对大遗址造成了建设性破坏。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一旦造成破坏,后果将无法弥补。所以,我们应该对历史怀有敬畏之心,尊重文物保护的本质。
地震灾害后的文物重生
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地震对文化遗产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据国家文物局对玉树地震灾区文物受损的总体情况和调查结果显示,地震共造成青海、四川两省7县27个乡镇,总计3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贝大日如来佛堂及勒巴沟摩崖、新寨嘉那嘛呢堆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若干文物点的不同程度损失。地震发生不久,国家文物局迅速启动了应急机制,随后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玉树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根据《规划》,玉树文物抢救保护修复工作期限初步定为3年。
玉树地震,让人们联想到两年前的汶川地震,当时作为重灾区的四川省有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81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受到不同程度损毁。如今,四川灾后文物重建情况如何?据四川省文物局表示,截至12月上旬,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245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已完成和即将完成的项目共171项,完工率为69.8%;完成投资额为151052.28万元,占国家核定资金的62.37%,预计2011年内所有项目将基本完工。其中,备受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中,二王庙和伏龙观的抢救保护工程已顺利竣工并通过验收。北川老县城和映秀、汉旺地震遗址目前已实现局部开放。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对过去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工作进行部署的节点。“十一五”期间,国家共出台文物保护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规章性文件30余部,为文物依法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十一五”期间,以西安片区、洛阳片区和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等“两片三线”为核心的大遗址保护格局初步确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已在全国2857个县域基本单元全部完成了实地文物调查工作。水下文物考古成果显著,“南海I号” “华光礁I号”“南澳I号”沉船打捞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10年底,全国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总数达到1743个,约占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的77%。“十一五”以来,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山西五台山、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5处文化遗产地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大运河等项目申报准备工作有序推进。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转变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全民关注与参与程度与日俱增。
根据《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动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同时,征求意见稿还指出,我国文物事业将建立科学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全面有效地保护文物;基本建立高效、适用的文物保护监测预警体系,提高文物安全监管能力;保护文物深入人心,使保护文物成为全民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