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给力龙岩革命老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岩古田会议旧址

近年来,龙岩旅游业以“古田会议丰碑,万里长征起点”为主题,精心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着力推动区域红色旅游合作,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带动了老区经济的发展。

体验式红色之旅受欢迎

提起红色旅游,人们眼前浮现的是“一张桌子一条凳,两块床板一盏灯,游客进门就转身”的场景。可一走进上杭古田会议旧址,游客们除了瞻仰革命圣地外,还可以像当年的红军一样坐下来,上一节党课,宣读一遍入党誓词,感受古田会议的历史氛围。

近年来,为了提高红色圣地的旅游吸引力,龙岩着力创新开发旅游产品,将红色旅游资源与体验式旅游方式相结合,实现红色旅游产品由静态开发转变为现代的动态开发、由单一陈列展览转变为互动式寓教于乐的旅游产品。走进古田会议纪念馆,原本只能贴在墙上的历史,现在入眼入耳的都是影像和声音,通过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把单调的资源陈列变得活灵活现;一些重要的战役还进行沙盘模拟,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灯光变化来显示双方的行军路线,跳出了原来“展板加解说”的单一模式,形式更多样。

在古田,“走一段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饭,喝一壶红军酒,吼上几句红军歌,跳一段节节高舞”的“体验式”红色旅游项目,让游客从观光式向体验式红色旅游转变,深受欢迎。游客们既能穿越时空、缅怀革命历史,又能在这青山绿水之中陶冶性情,一举两得。

如今,龙岩红色旅游日渐兴旺,红色旅游出现井喷式的增长。据统计,今年1月至11月,古田会议会址旅游区就接待游客96.15万人次,比增98%;长汀红色旧址群共接待26.7万人次,比增11%。

区域合作打造“无障碍”旅游

龙岩往西是江西赣州,往南是广东梅州,均属当时的中央苏区,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为了强化红色旅游宣传促销,龙岩推出一系列举措,现在已呈现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游客互送”区域联合发展的新趋势,增强了特色产品的影响力。

“十一五”期间,龙岩以古田会议会址为核心,打造南起新罗经古田、新泉,北至长汀的“百里红色旅游长廊”,形成以古田会址旅游区和长汀红色旅游区这两个为主的经典红色旅游景区,连接江西瑞金、赣州、井冈山的全国著名红色旅游长线,打造湘西、赣南、闽江红色旅游片区,形成闻名全国的“千里红色文化旅游长廊”。

2009年,在纪念古田会议80周年之际,龙岩市倡议成立了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共同签署了《古田宣言》,举办了中央苏区红色旅游网启动仪式,构建了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合作平台,加强了苏区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推介。

2010年11月17日,闽粤赣34个中央苏区县(市、区)在江西瑞金召开红色旅游联盟联席会,并签订《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2011年市场推广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拓展客源市场、推进无障碍旅游、建立区域合作长效机制、共同打造“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品牌”。

龙岩市旅游局刘先裘局长告诉记者,如今,闽粤赣三省正通力打造一个“无障碍”红色旅游区。游客在龙岩参观游览后,还可以进入赣粤,继续红色之旅。

红色旅游助力老区发展

龙岩红色旅游的“革命”,也带动了老区经济的发展。位于古田会议旧址东边的五龙村,依托古田红色旅游、乡村特色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资源优势,于2008年兴起了五龙生态农家乐产业。它是由上杭县旅游局和县农办认定挂牌,五龙村委会统一管理,村民自愿筹办、自主经营的新产业。

贤龙山庄是五龙村一家以餐饮、住宿为主的农家乐。山庄女主人叫林福莲,开办农家乐之前,她在家务农,没有什么收入。2008年,她在县旅游局的号召下,在县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验收的农家乐给予2万元的奖励、免费帮助示范户营造氛围、房屋立面改造给予适当补助等帮助下,抱着尝试的心态办起了农家乐。

通过经营农家乐,客家山妹林福莲接触面广了,见的人多了,见识广了,原本一见到客人就脸红的她现在客人面前变得落落大方,不仅能为游客唱客家山歌、红歌,还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其细致周到的服务深受客人的喜爱。

此外,林福莲还非常注重环境美化,主动拆除了空心房、猪牛栏,在房前屋后绿化、美化、亮化,现在的贤龙山庄沉浸在鸟语花香之中,难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林福莲告诉记者,“红色旅游把致富路子送到了我家门口。现在我每月收入已经有4000多元,还盖起了两栋洋房。一栋自家居住,一栋专门出租给游客。”

上杭县旅游局局长黄素珍告诉记者,五龙村农家乐目前已经有25家,游客接待量日均2000多人。据统计,今年1月至11月五龙村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2.21万人次,比增145.11%。农家乐增加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目前有300多位从业人员。每户月均收入5000多元,为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示范效应。2009年10月五龙村被福建省旅游局命名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广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新疆等省份的考察团慕名前来学习、参观、考察。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