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不为出镜只为责任

  解读观复博物馆


  电视上的马未都给人的感觉总是古怪而刁钻,句句话都掷地有声,让人无力反驳。而现实中的马老爷子却谦逊、随和,采访过程中不休说的尽力配合,恍然间几乎让人产生错觉,觉得有时候电视节目真是一种罪过,多好的老爷子啊,就那么被妖魔化了。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私立博物馆创始人、观复博物馆馆长对于观复基金会的成立,马未都直言:“基金会的成立是为了养育博物馆,让博物馆能够高品质的运营。”据马未都说,观复博物馆是目前经营最好的博物馆,是唯一政府不给一分钱,能进入良性运转的博物馆。其中,观复博物馆最主要的收入是品牌输出,博物馆中的商品,大多数都是由一种文化演变而来。


  历史是一个舞台


  马未都鉴定文物的准确性,以及对文物背景的认知性,在圈中人来看,是一种能量、一种天分,但在马未都自己的表述中,他把所有的这些都归功于自己的勤奋。马未都说“我们看文物,之所以那么清晰的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的,就是因为我知道它历史的背景。”“我说历史就是一个舞台,它有无数层幕,当它一层一层幕拉开的时候,这个舞台上所有的东西都会显现给你。”而马未都所谓的最后一层幕,就是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不了解当时的历史,就不能了解其所在时期的政治,也就看不清文物!


  马老爷子对于自己在文物鉴定和对历史文化上的造诣,是这样解释的。在外人看来,文物鉴定的深不可测,都被马老爷子简单而随意的两句话一笔带过,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却包含着无限深意。


  现在做的一切 都是一种责任


  马未都说,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乐趣也越来越少了。


  一开始接触文物鉴定,只是马未都的一种兴趣使然,抱着对历史的热爱于对鉴定工作的满腔热忱,马未都在文物鉴定行业中日渐崭露头角,很快成为至今文物产业中的领军人。然而,对于外界赋予的各种头衔与荣誉,马未都却显出了些许无奈,在马老爷子看来,他现在所做的一切,已经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责任。


  “由于这种沉重的责任感,是我生活的乐趣在积聚的减少。”尽管如此,马老爷子仍然坚持着自我的价值,他说他现在仍对未来抱有规划,他还有一个心愿未完――要做一个国际化的博物馆。


  历史给了我一个机会 是不可复制的


  相信马未都一开始喜爱上文物收藏的时候,绝没有想到过这些层面。那个时候,马未都对文物收藏与鉴定也只是单纯的喜欢,关于那个时期马未都的传奇故事人们也已耳熟能详,然而每当在提起时,仍会是马未都兴奋不已。


  当年,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正白热化的进行中,马未都对却对现代生活置若罔闻。马未都自嘲说“说起来很多人不信,当年我住的是单位份额配的宿舍,实际使用面积只有四十多平,终年不见阳光,我就在这么一个环境,一直生活到将近五十岁。”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私立博物馆的创始人,观复博物馆的馆长,马未都说“既然是这样,我就有责任把它做好,因为历史给了我一个机会,历史不是给所有人机会。比我有能力的人有的是,我们的前辈不论是在收藏还是在学识上,都比我们强,他们也都具备这种做成一个博物馆的能力,但社会没有给他们一个机会。既然社会给我了我这么一个机会,我就应该把它当做一种责任去做好。”


  整个采访过程中,听马老爷子神闲气定的描述,不难让人感到这种气定神闲,不只是来自于马未都的自信,还有在他自信下及其精明的商业头脑。对于这个评价,马未都却有着别于他人的看法“如果现在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衍生于他的商业头脑,那将没有现在人们看到的观复博物馆。”


  马未都把自己比作一棵生长于岩石上的盆景,本应灭亡,但既然没死,就要拼命的生长,虽然终因受到周围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成长为参天大树,但却也因这种特殊而变得与众不同。对于人生,马老爷子讲到他对人生的近景永远都是抱有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远景都是悲观的,或许这就是马老爷子成功的秘诀――对现在的坚持,对未来的努力,在失败中追寻成功的脚步,在成功中继续进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