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新作回顾中国记者报道南京大屠杀曲折经历

“中国第一家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新闻传媒,是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央社,刊发消息时间是1937年12月22日。由于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国新闻传媒报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比西方国家传媒晚了整整七天。”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经盛鸿告诉记者。

今天上午,经盛鸿的《战时中国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发。

“当时,中国新闻传媒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不仅因为自身的变动与迁移,而且因为日军当局有预谋、有计划地对被占领的南京实施严密新闻封锁,从而遭遇到更加严重的困难”,经盛鸿说。

他指着自己历时数年编纂出版的书说:“从1937年9月至12月初,日本当局通过外交途径,多次通告各国驻中国使节,要求他们从南京撤走一切外交人员与外侨,包括西方记者。原驻南京的记者多先后撤离前往武汉、上海、香港等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首先切断了南京与外界的所有电讯联系,下令禁止一切中外人员进出南京,这种封锁持续了一个多月。”

经盛鸿表示:“对西方记者和中国记者,日军当局在整个1938年,几乎始终严格禁止他们进入南京采访。同时,日军当局对南京当地的新闻传媒进行了彻底扫荡,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京城内没有一家报社能够正常出版,没有一个中国新闻工作者能够正常工作,南京城外也没有一家中国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关于南京的任何消息。”

“尽管如此,中国新闻记者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对南京保卫战、侵华日军南京暴行,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报道,刊发了义正词严的评论。中央社记者在1937年12月22日刊登的文章,很可能是托名中央社香港分社,实际上是由潜入地下工作的中央社上海分社秘密发送的”。

“中国新闻传媒以强劲势头后来居上,报道数量迅速超过西方传媒,而且感情强烈,大量报道了许多从南京九死一生逃出的中国难民亲身经历,同时发表了多篇义正词严的社评,这是中国传媒报道不同于西方传媒的地方”,经盛鸿说。

专家认为,针对于传媒的研究,填补了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空白,将有力回击企图掩盖真相的日本右翼,对今后学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