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赢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立冬甫至,寒风飒飒,北海市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喜讯像暖流般驱散寒意,振奋全城。

南粤故地添虎翼,汉唐名郡焕新颜。融中原文化、客家文化、西洋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古城北海,终于赢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青睐。

文化客厅与文化公园

相映生辉

“百年老街”珠海路、“千年古郡”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每一个历史文化元素都在倾诉这座城市的厚重往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曾经璀璨的明珠一度黯然失色。2009年初,北海市几经研究,“建设宜居北海,打造文化名城”的思路渐渐明晰。同年5月,市委、市政府作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

老城区、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必需的条件。为此,北海市通过实施老城改造工程,全面修复北海老城临街立面和恢复老城的历史风貌,修缮北海天主堂旧址、女修院旧址、会吏长楼旧址、德国信义会教会楼旧址和法国领事馆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现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形成以老街为主厅、楼堂馆所为辅厅的历史“文化客厅”新格局。

按照“还原自然、文化韵味、南珠风格”的建设思路,北海市把旅游景区开发与历史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全力推进主题公园的保护、整合和开发建设,形成了一城(白龙珍珠城遗址公园)、一园(汉文化公园)、一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公园)、一岛(涠洲岛西洋文化公园)等“文化公园”的新景致。

如今,徜徉于“文化客厅”,百年古风、西洋文化扑面而来,处处彰显北海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漫步在“文化公园”,承载着本土历史的海上丝路遗韵、汉唐文化古风,让人深深品味到珠城独特的文化个性。

文化精品与人文精神

相融并进

开放兼容的汉唐海上丝路,熠熠生辉的南珠文化,驰名中外的珠海老街,风光秀美的涠洲天主教堂,多姿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为北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丰厚基础。

挖掘汉唐海上丝路文化内涵,打造海洋文化特色品牌。荣获2009年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的大型舞剧《碧海丝路》,在第五届国际文博会、疍家艺术节等大型活动的演出64场次,深受观众喜爱。大型歌舞史诗《奔腾的大海湾》也受到了“两广”粉丝的热捧。

发掘南珠文化内涵,打造珠还合浦的特色文化品牌。粤剧《珠还合浦》根据《后汉书·孟尝传》“合浦珠还传说”创编而成,是一部反映南珠兴衰的风情史诗,也是最具南珠文化特征的典范。该剧在南宁国际华人粤剧文化节演出时,得到了国内外粤剧社团的一致好评。

发掘风土民情文化内涵,打造民间民俗特色文化品牌。源自于北海民间曲调“咸水歌”的大型舞蹈诗《咕哩美》,经十年修改完善已成精品,先后获“文华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荷花奖”等多项殊荣,长演不衰。

近两年来,北海市通过加强文化精品建设,让文化艺术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北海历史文化大展演”、“广场文艺晚会”、“群星风采优秀文艺展演周”、“魅力北部湾”、“和谐文化服务”暨“千团万场”文艺演出等活动,宣扬了珠乡人自强不息、重信尚德、开拓开放、锐意创业的精神,成为提升城市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

文化繁荣与旅游发展

相得益彰

北海市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坚持以历史为媒,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形成文化与旅游共赢的新态势。

以滩发力,北海市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暨世界比基尼小姐大赛,以“突出海滩旅游文化、打造北海美丽经济”为核心,将时尚的比基尼元素与海滩文化、丝路文化、南珠文化完美结合,倾情演绎“南珠之乡”宜居城市的活力和动感,使海滩旅游文化成为北海的“金名片”。

以馆搭台,完善“北海海洋之窗”、“海底世界”等场馆的设施,注入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贝类文化、南珠文化等内容,让游客在观赏中体验北海浓郁的历史文化。

以园联姻,大力推进涠洲岛国家级地质公园建设,保护利用好火山岛原始遗迹、海蚀地貌和环岛珊瑚礁,使之成为岛内观光的“翡翠”;修缮星岛湖“水浒城”,再现北宋末年的历史场景,让游客引发思古之幽情。完善白龙珍珠古城遗址公园设施,增设游客参与性和娱乐性项目,再现当年珍珠盛世风采,构建南珠旅游文化的龙头品牌。

以节为媒,通过举办北海国际海鲜美食节、北海素食文化节等,展示风格独特的北海传统饮食文化,增加“海”文化的韵味,使游客在享受饮食文化之余,感受到北海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风情。

文化大繁荣促进了旅游大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北海市接待国内游客710万人次,同比增长16%,接待入境旅游者5.17万人次,同比增长17.6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9.7亿元,同比增长1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486.98万美元,同比增长20.28%。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