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的审思和诘问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

  11月24日,在中国美术馆一间简朴而充满阳光的办公室里,一位儒雅中透着睿智的中年学者正接受本报的独家专访。言谈中,可明显的感受到他对广东这片土壤的爱很是深沉。梁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十多年前自广东走出,现他将以其对文化艺术新颖、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艺术理念,带领我们“重回广东”。


  《艺术镜报》(以下简称镜):您生长在广东,一定对于故乡有着特殊的情结,您是否能用一个词形容家乡?


  梁江(以下简称梁):这是很困难的。若一定要用几个字来形容广东,我觉得“得风气之先” 这五个字比较符合广东文化艺术的定位。因为它历来是中西交汇的窗口,且处于新思想、新观念的前缘地带,开放、兼容并蓄的是它的长处,经济的迅速推进也为其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我想广东应就如何在吸纳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做深入的思考。广东美术明代以来崭露头角,近代以来开始有大的影响,如中国美术教育的先驱者郑锦、林风眠都是正儿八经的广东人,但他们发挥影响、施展的空间都不在广东,这个问题也值得思考。


  镜:在您看来,现今广东美术界的发展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梁:我认为现在的人才问题可能是广东下一步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制约着广东下一步文化艺术的发展。当今广东如何推出有具有全国影响力,甚至世界影响力的艺术人才,这是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人才,那么谈广东美术多么繁荣、多么发展,或者说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说服力可能还是不够强的。现在像杭州、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有很多值得广东借鉴的地方。不断吸纳人才,给人才相应的发展空间,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可能比直接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要强得多。有才华的人可能更在乎的是以后的发展。我认为广东现在要做的,能做的有利于人才发现、发挥和发展事情还很多。


  镜:这些要做的,能做的事情都包括哪些呢?


  梁:广东美术的发展脱离不了自身的基础条件。广东要进一步夯实自己的基础,营造更良好的艺术氛围,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来做好有利于人才发展、文化发展的社会沃土。没有这种文化氛围、没有这样的文化沃土,它就长不出人才的大树来。文化艺术和办企业不一样,它不能拔苗助长,不是说今天去培养明天就一定能出个大师。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土壤,不悉心培养,则永远不会有大师。大师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只能作好引导和铺垫,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构建这样一方土壤。现在广东美术界需要大树,但是我们能做的只是提供一块厚实的沃土促其长出,因此眼光要长远些,措施要符合文化艺术的本体逻辑。上海有个大学校长最近讲到,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因为中国已没有为“学术而学术”的传统,学校培养人的目的性太强了。这一点,我想是有启发的。只有真正以艺术、以学术为长远目的,才可能推出真正的大师。我们不能考虑眼前太多实用且功利的东西,因为文化、科技需要专心钻研,可能最后终其一生也不一定有大的收获。这,就是人们之所以说大师可遇不可求的原因之一。


  镜: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


  梁:有,当今尤其不要总想把文化做成一个产业,变为一个市场行为。有见识的决策者,要把文化做成文化,让文化回归本性。我认为这很重要,文化产业只是文化诸多层面的一个局部,不是文化的核心。就像绘画的本体目的并不是背后的市场价值,以这样为最重要目标的人不配称为真艺术家,他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有些人并没有想到如何“打造”个人风格,一心扑在艺术创作上,反而能有一番作为。艺术需要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它在本质上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是和功利、利益等东西无关的。但在现实中,艺术本质和内核的要义常被忘却。我想,现在的艺术家需要警醒这样的问题。


  镜:您觉的作为艺术创作者应该怎样协调现实和理想的关系呢?


  梁:人是社会动物,不可能脱离现实。我的意思不是说不可以卖画,但是要牢牢记住卖画不是艺术家的主要目标。只把艺术当作产业,当作获利的一种工具,艺术的所谓创作就变味了。现在不少人在艺术市场买卖字画,只是投资的一个手段,炒作的一个环节,并没有真想拿这些东西欣赏或收藏,这跟真正的艺术市场已相差甚远。美术鉴藏的根本目标在于欣赏,把这个目的丢了,都想着投资盈利,书画变成股票,这样能促进艺术吗?


  镜:在绘画上广东最早受到西方的影响,在美术流派中有“岭南画派”, “折衷中西,融合古今”。与外来文化艺术的碰撞与交融,带给广东绘画崭新的机遇,您认为应当如何把握呢?


  梁:实际上不能泛泛说“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是岭南画派的特点,因为很多画派都会是这样。“海上画派”、“京津画派”甚至宫廷画家都在“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岭南画派”作为一个画派已经终结,这是我很明确的观点。当代广东画坛已经不存在“岭南画派”,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广东或否认“岭南画派”。艺术史的判断,要求有比较清晰和充实的史论依据。我更愿提的概念是“岭南画风”。现在的岭南画风,大致上还是延续了“岭南画派”的长处,但原来“岭南画派”比较强化的地域特征,现在变得模糊了。因此,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强化自己的地域特色,突出岭南的美学品格,建构当代的群体艺术风格,以至形成一种具有新内涵新语言的地域特性,不至于被这个全球化的大环境所淹没,便是当代广东美术界要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其实,画风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外来资源可以启发我们,有利于转化和创新。学习西方,着眼于艺术的创新、创造。这样说来,学习西方与学传统的、民间的东西没什么本质上差别,只不过是元素的来源不一样。重要的问题是落实到绘画、具体的艺术创作上面,如何来折衷?用什么方式融汇?之后又能得出什么东西?这个才是重要的!如果只引进、嫁接别人的东西,变成山寨版,抄袭版,没有体现出创新性,甚至还把自己的原有的特色弄丢了,这种所谓创造是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可言的,这点不单是针对广东而言,对所有艺术创造都适用。


  镜:那么当今如何来促进广东美术更快发展呢?


  梁:就广东文化艺术领域而言,目前总体的组织,规划上还需加强,使其更有利于文化艺术的有序发展。现在整个文化艺术界还是比较混乱的。所谓乱,首先体现在价值标准的紊乱。货币是衡量物质在社会流通中的价值杠杆,但在拍卖市场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价格高不一定是好的、真有价值的艺术品。反之,好的、真有价值的艺术品不一定市场价格高,这跟上面所说的投机、炒作有关。当今文化艺术领域尚处于转型的阶段,各方力量、各种因素过多介入书画界,文化艺术亟需构建符合新历史时段的价值标准,需有一个总体的协调的发展规划。


  镜: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吗?


  梁:当然这也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做到的,现在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架构和协调性的整体规划。我曾在以往的文章中说过,目前中国美术的繁荣量大于质,缺少大师和精品。再有,对外交流做的也不够,如何走向世界推广中国的文化艺术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文化不是独立的,和整个国家紧密联系。现今我们社会文化都在发展和进步,往好的方向发展。总结以往,改进不足是为以后的发展能够更快、更健康,所以现阶段我们不应该回避问题。


  梁江简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梁江,现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主任。


  梁江原籍广东罗定,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硕士、博士学业。曾任《广州文艺》月刊主编、《广东美术家》执行副主编、《美术》编辑部主任、《东方》副总编辑、中国艺术博览会艺术主持等。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内多所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委、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博士答辩委员、《美术》和《美术观察》杂志编委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