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走偏了
“当今的中国摄影走偏了。沙龙风、唯美风这些表演性的照片已让摄影彻底变味。”中国摄影师吴家林直言对本土摄影现状的隐忧。
光头,黑衣黑裤,登山鞋,3日下午,已近古稀之年的中国著名摄影家吴家林现身昆明,为其新作《吴家林•玉溪》首发式和“上善若水•大成境界——玉溪影像展”开幕做准备。
这名从云南大山里走出来的摄影家曾在世界各地举办多次影展,其作品在西方摄影界引起巨大反响。2006年11月,其作品集进入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作品丛书《黑皮书》出版,吴家林由此成为首位入选该书系的华人摄影师。
如果吴家林走在云南某条山路上,可能会有人奇怪此人怎么会挂着个相机而不是背着一筐土豆,莱卡公司奖励的莱卡M6被他缠满黑胶带,他希望自己的相机像山里人的锄头一样不引人注目。一向追求简单质朴的他常说自己从外表到内心都和山里人差不多。
带着浓重故乡口音,吴家林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很多人问我,你进入黑皮书有什么感想?我说我只想哭,中国人搞摄影的人数是全世界最多,却只有我一个人能进黑皮书,这不是国人的悲哀么?拍风花雪月,拍节庆,拍伪民俗片……中国摄影圈的大多数人是在玩,大多数是在扎堆跟风,玩沙龙,玩唯美,出来的照片张张都是雷同的,而这些照片却成为充斥社会的主流。这些东西永远不可能与国际接轨。我是另类的,于是我进了黑皮书。”12年前,他曾因为当时不少摄影人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丧失摄影本身的纯粹性,而退出摄影家协会。
“虽然云南的自然人文环境得天独厚,但很多人对它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在这块土地上拍出自己的风格。很多人拍云南的少数民族,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对着镜头笑,这些照片缺乏实质性的生活,是对受众的一种不尊重。我曾经也拍过这样的东西,被老外丢到了垃圾桶。相机是历史的眼睛,在相机面前表演或者通过相机刻意地选择被观看的世界,照片的价值就会土崩瓦解。” 吴家林坦言,“摄影在中国一度成为了伪造世界的工具。”
他说,这样的摄影不是对世界忠直的观察、记录、发现,而是对世界的提纯、美化,或者丑化。很多照片背后的美或痛苦,其实都是被建构起来的。这些摄影师缺的是世界和平相处的平常心,从骨子说,这是对现实漠不关心的一群人。
“我现在坚持的摄影风格是‘不组织,不摆拍,不表演,不干预’,有人说我是学抓拍大师亨利•卡迪尔•布列松,我当初拍那些照片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他是谁,只是我们都是忠实的现实主义者。”吴家林说,我要让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真实的、鲜活的,哪怕在一个画面的构图中加入一点东西就能很有思想性,但不是真实的我绝对不拍。一个世界的实录,有时比关于这个世界的思想更重要。
吴家林说,现在很多摄影爱好者进入一个误区,好像非要好的相机才能拍出好的作品。我周围很多朋友,手持几十万的相机,开着进口的越野车,却拍着最差的照片,纯属劳命伤财。摄影不是器材的问题,摄影家的良知、眼光、素养才决定照片的质量。相机仅仅是一个工具,就像画家的笔,关键在于人。“我很多获奖的照片都是用几百元人民币的国产海鸥相机拍的。”
在4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吴家林始终把镜头对准边地生活的普通民众,记录他们的生活常态。“我最欣赏的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才是人性最真实最宝贵的东西,我感觉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